严独鹤先生为《啼笑因缘》所作的序,在我读来,竟然是一堂教授小说写作的课程,真是惊喜莫名。
依照惯例,摘录其中一小部分内容学习借鉴,同时也分享给我的粉丝和众多文友,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
全文摘录三个部分,按照严独鹤先生序文讲解的三个层次来排序:一、描写的艺术;二、著作的方法;三、全书的结局和背景。
![](https://img.haomeiwen.com/i4013378/e091ce0055e28ad1.jpg)
一九三0年严独鹤序(删减与略微改动过,便于学习和理解)
……
一部小说,能使阅者对于它发生迷恋,这在近人著作中,实在可以说是创造小说界的新纪录。
……
描写的艺术
小说首重描写,这是大家所知道的。因为一部小说,假令没有良好的描写,或者是著书的人,不会描写,那么据事直书,简直是“记账式”的叙述,或“起居注式”的纪录罢了,试问还成格局,有何趣味?
1.能表现个性
中国的旧小说,脍炙人口的总是先数着《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这几部书。而它们的第一优点就是描写书中人的个性,各有不同,才觉得有作用,才觉得有情趣。
《啼笑因缘》中的主角,除樊家树自有其特点外;如沈凤喜,如关秀姑,如何丽娜,其言语动作思想,完全各别,毫不相犯,乃至重要配角,如关寿峰,如刘将军,如陶伯和夫妇,如樊瑞本,也各有特殊的个性;在文字中直显出来,遂使阅者如亲眼见着这许多人的行为,如亲耳听得这许多人的说话,便感觉着有无穷的妙趣。
2.能深合情理
小说是描写人生的。既然描写人生,那么笔下所叙述的,就该是人生所应有之事,不当出乎情理之外。(神怪小说集切理想小说,又当别论。)
《啼笑因缘》全书从首至尾,虽然奇文迭起,不作一直笔,不作一平笔,往往使人看了上一回,猜不到下一回;看了前文,料不定后文。但事实上的变化,与文字上的曲折,细想起来,却件件都深合情理,丝毫不荒唐,也丝毫不勉强。因此之故,能使读者入真境,令人着迷。
3.能于小动作中传神
小说和电影,论其性质,也是一样:电影中最好少“对白”而多“动作”,小说中也最好少写“说话”而多写“动作”,尤其是小动作。
若能于个人的“小动作”中,将个人的心事,透露出来,便格外耐人寻味。就本书举二个例子:如第三回凤喜缠手帕与数砖走路;第六回秀姑修手指甲。
全书类似此处者甚多,阅读者可以细心体会,自有隽味。恨水先生素有电影癖,我想他这种作法,也许有几分电影化。
著作的方法
所谓著作的方法,就是全书的结构和布局,须于未动笔之前,先定出种整个的办法来,何者须剪裁,何者须呼应,何者须渲染,乃至于何者须顺写,何者须倒叙,何者写反面,何者写正面,都有了确定不移的计划,然后可以挥写自如。
1.暗示
全书常用暗示,使细心人读之,不待终篇,而对于书中人物的将来,也可有相当的感觉,相当的领会。
2.虚写
小说中的情节,若笔笔明写,便觉得太麻烦,太呆笨。……有许多妙文,都用虚写,不必和盘托出,才有佳趣。
如第十九回“山寺锄奸”,不从正面铺排,只借用报纸写出,用笔甚简而妙。
全书的结局和背景
读小说者自然很注意全书的结局和背景。关于《啼笑因缘》的结局,……就我个人意见,以及多数善读小说者的意见,除此结局而外,不能再有别的写法比这个更有余味可寻。
至于书中的背景,照恨水先生的自序,说是完全出于虚构,但我当面问他时,他却笑道:“像刘将军这种人,在军阀时代,不知能找出多少;像书中所叙的情节,在现代社会中,也不知能找出多少,何必要寻根究底,说是有所指呢。”言外之意,可以想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