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昨天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洞见”事实真相理论。
疤痕实验让我们明白,许多时候咱们的感受是猜出来的,并非建立在真正事实的基础上。
如果不信,请看这个更简单易操作的实验:
葡萄酒品鉴实验——人们请了很多人来品葡萄酒,品完葡萄酒后让大家说哪个葡萄酒好喝。当然,每瓶葡萄酒都有标价,这个一万块,那个三千,这个五千,那个一百块的。实际上,价签是乱来的,里边的葡萄酒都是同一种,只是分别标上不同的标签。
如果是你,你会做何评价呢?无一例外,投票的结果就是觉得贵的那个好喝。
为什么?
这就叫“哥喝的不是葡萄,哥喝的是一种感觉”。1万块钱的酒和100块钱的酒,区别真的很大吗?10万块钱的包包和100块钱的包包使用功能又有多大的区别?
根本不是物质的价值而是它的价格左右了我们的感受。这才让我们产生了欲望、烦恼、痛苦、得意等诸多情绪。
佛家有云:“贪”是贪爱,“嗔”是憎恨,然后贪爱和憎恨加在一起,导致幻觉就是“痴”。贪、嗔、痴,这就是导致我们痛苦的最重要的几个根源。
通俗一点说就是当你贪爱一个东西的时候,容易产生憎恨(憎未得到,恨已失去),而当贪爱和憎恨共同产生的时候,你就产生了一个幻觉,觉得应该控制一切,这是幻觉。
痛苦由此而来。
这些都是我们的意识、感觉。这诸般情绪从何而来?是大脑这个总指挥部发布的。
这就需要我们回头透过一些医学、心理学知识来了解一下咱们的大脑构造和运行机制——大脑的设计就是要它受输入信息的控制,而控制这台机器的关键,就是伴随输入信息产生的感觉。
听起来有点拗口。大脑很复杂,但是大脑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是由接收的东西(信息)所左右的。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阳光明媚花红柳绿那就更容易积极向上,豁达乐观,反之则会抑郁愤懑一蹶不振。而这不同的感受,会控制我们的大脑,进而作出不同的行动。
“用进废退”就是大脑本身的一种生理机能。你用的越多,就进化的越好,越不用则越退化。
如果你以贪爱处理这些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渴望令人愉悦的感觉,自然、反射性地抵触令人不悦的感觉,你将继续被周围的世界控制。但是如果你能以正念审视这些感觉,而不是简单地响应,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控制,你可以抵抗平常塑造行为的因,从而接近‘无为法’的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为则无不为”,不就是一种“无为法”的至高境界吗?
归根结底,觉知,接纳,然后顺势而为。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持续(佛学)修行,可以丰富情绪,使人的情感变得更敏锐,使人变得更幸福、喜乐。一个人对待世界的方法,就可以更自由、更快乐、更喜悦。
洞见冥想给生命带来的任何幸福增量,都是特别值得为之努力的,因为这些是可靠的幸福增量。
滚滚红尘中,熙熙攘攘间,给身心一点点安放的空闲和时间,静下心,来排除外界烦扰,进入冥想状态,认清自己,看见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守护的是什么,摒弃的是什么,然后轻装上阵,方不负此生韶华。
冥想之后,方能洞见。Ycy207--16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