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与一贯
——《论语·卫灵公篇》总复习之二
《卫灵公篇》第三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学得多并记住的吗?子贡回答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用一个根本之道来贯通之。
何谓“一以贯之”?就是“以一贯之”。以,用。一,指中心主旨、根本道理,就是孔子所学之道。贯,穿、贯穿、贯通,也有解释为“行”的。曾子用“忠恕”言“一”,程朱学派用“居敬穷理”概括为“一”,王阳明用“良知”概括为“一”。《义疏》曰:“言我所以多识者,我以一善之理贯穿万事,而万事自然可识,故得知之。”
朱子注解说:“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发之。”这是这一对话场景的缘起。子贡“多学”,且博闻强识,也算是孔门高材生,但夫子仍感觉子贡的学问,还没有上下贯通,未得其本,所以才借机问子贡。而子贡仍以为夫子的才识是多学而得。
那么,“多学”与“一贯”是什么关系?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毋庸置疑,孔子是博学的,无所不学。他曾说自己“十五而志于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以至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但是在这里,夫子却否定了博闻强记。为什么?
何晏《论语注疏》注解说:“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这是说不需要多学了。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言学贵乎知要也。”这是说学贵在能抓住要点。
张栻曰:“赐之学博矣,夫子欲约之也,故进而语之多学而识之,固赐之所以观圣人者。告之以‘予一以贯之’,使之极夫体之所该而用之所宗也,所谓‘约我以礼’者与?虽然学必博,而后可归于约,多学而识之,固学者所当从事也。”说这是讲“博学”与“约礼”的关系。
徐英曰:“夫一贯,本也;多学而识之者,末也。忠恕者,行也;多学而识之者,知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本而后末也。子贡平日逐末已甚,故夫子兼告之以崇本也。”他认为,“一贯”是本,“多学”是末。
钱穆先生曰:“多学,即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矣。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如云:‘文武之道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学。’是其多学。又曰:‘文不在兹乎’,则又一以贯之矣。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亦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钱先生认为“多学”与“一贯”就是“下学”和“上达”的关系。欲求一贯,先需多学;多学当求一贯。
唐文治先生曰:“‘多学而识’,圣学入门之功也。圣门之学,自博文入,由博反约,乃所谓一贯。‘一贯’者,以一理贯通之,即贯其所学而识者也。”
李炳南先生曰:“提示修道的方法。”程树德先生曰:“一贯须从多学而识入手。此章为孔门传授心法。”两位老先生都认为,“一以贯之”是孔门心法。
那么,孔门心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子以为“夫子欲其知所本也”,实际是提出了一贯与多学之间的本末关系。《朱子语类·论语卷》说,“圣人也不是不理会博学多识,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又说“如陆子静(陆九渊,陆象山)又只说个虚静,云:‘全无许多事。颜子不会学。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勿失。善则一矣,何用更择?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一闻之外,何用再闻?’便都与禅家说话一般了。”朱子又加上说“然只是一以贯之,而不博学多识,则又无物可贯。”这样的解说,其实还是就工夫而论境界。
近代学者以“实学”为务。钱穆先生说:“如孔子言‘诗’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礼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又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百世可知。’次等皆所谓一以贯之。”“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以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钱先生意思是说,多学之中自有一贯,于学问中求之即是。
那么,“一贯”到底指什么?钱穆先生解释说:“多学,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矣。”犹言就是近似、好像,而下学与上达之间,如何才能相得。
俗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根据《子张篇》记载,子贡也是直到晚年才向人讲:“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仲尼,日月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这里面的真实含义,还真是难以言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6c539a004e0c4c4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9ee20e97c6611f9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909ce6b3e01de5a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5deebada5ce04bc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