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舍友静静突然说,我常常想一些问题,你说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呢?未等我开口,她接着说,人为什么要结婚呢,结婚后为什么一定要生小孩呢?人活着真累啊。沉默许久,我解释不了这些问题。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古时的女性,待嫁前一切从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能坐在闺房里学习琴棋书画,为自己绣嫁衣,嫁后从夫,夫死从子,一生没有为自己考虑过一件事。民国时期,新思想来潮,原以为女性终于可以解放了,可传统的儒家文化始终不能接受独立的女性,若哪一位强势独立,面临的便是夫家的一纸休书,仅仅是因为男性尊严受到了打击。当然也有例外,可是例外还是少的,儒家文化中固有的弊端千百年来从未消失,在某些地区反而愈演愈烈,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什么是“后”?儿子才是后,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所以不算,更可笑的是,有的女性也这样认为,这不是自己看低自己么?
陆小曼,三大才女之一,民国时期有名的交际花,或许第一任老公骨子里的传统,木讷,不解风情,没有陆小曼想要的浪漫的生活情调,遇到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后,投向了他的怀抱,不顾世俗宣布结婚,徐志摩的父亲不同意这门婚事,便得不到父亲的资助,生活每况愈下,陆小曼花钱仍大手大脚,为了家庭的花销,徐志摩彻夜工作,最终在去往林徽因的飞机上失事丧生。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并没有和翁端午疏远往来,反而和他共躺一塌吞云吐雾。世人皆把徐志摩的死归罪于陆小曼,因她太放荡,太过奢侈。其实陆小曼只是新潮文化下的一件附属品、牺牲品,长久以来的奢华生活使她无法适应简苦的日子,而当时的徐志摩是愿意付出的,我想哪怕陆小曼想要天上的星星,他也会想办法摘下来,处在激情中的恋人不都是甘之如饴吗?
人真的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往往执着于得不到的,传统文化中最大的弊端是“不平等”,丧失了平等,便丧失了人的独立性,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不过问何事,何因,坚持此理总没错。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棍棒底下出孝子,甚至棒打鸳鸯,包办婚姻,在古人看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却酿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有时我很讨厌中国人的一些行为,有些人会说,这么讨厌中国,你滚出去啊。我想这就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吧,从不正视自己,要么绝对高傲,要么绝对自卑。如某位老师说的,中国人的奴性已经深深嵌入了骨子里,千百年的酱缸文化足以使人沉沦无法自拔。
回到开头静静的问题,看着各位表姐相继结婚生子,我和母亲说,我以后不想结婚了,一个人挺好的,没工作就陪陪你们,或者出去走走。母亲却说,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只是你走在路上,别人会在背后议论,你承受的是漫天的风言风语。我沉思许久,在一个算不上三线城市长期生活的人们确实接受不了这个思想,甚至对“丁克族”有着严重的误解。脱离封建思想的桎梏,独立性才是现代女性的代名词,努力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满意的答卷,有足够的资本可以肆无忌惮的开始向往的生活,去所有想去的地方,去见所有想见的人。结婚不过是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从熟悉到相知再到相爱,为了完成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继承而在一起生活,更是为了传承而繁衍后代,以享天伦之乐。
脱离酱缸,或许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会更快乐,特立独行并不是奇形怪状,有悖人伦,而是在保持道德的基础上,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