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争斗,诡计十足!
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古典小说,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如此。而如同听到,或者看到别人读《三国演义》就觉得这人心术不太好……这就好比,如果看到有人看《金瓶梅》,必然觉得这人好(色),或者花(心),比较俗,竟是追求肉(体)……
事实上,看什么书籍,看什么文章,和判断一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是自己喜欢,又不危害他人,又有什么不可以?人都愿意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人,而用两套标准审视他人和自己。
坦白说,《三国演义》作为经典小说,内容博大精深,若细加学习研读,收益匪浅,无论是用在与人交流、沟通,还是用在策划、销售都很不错。
还记得之前几篇文章的内容吗?
如果好好学习和研读“李肃说吕布”,甚至可以从中找到谈判、销售、攻心的套路,用《三国演义》来指导你的工作,展开销售,更好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获取绩效奖金,有什么不好?
如此说来,本文以该内容为你做一个“案例学习”和“学以致用。”
李肃以“贤弟”称吕布,拉近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使吕布有一种团体归属感,如此一来,可以更加容易改变吕布的态度。
之后,吕布也以“兄”称李肃。为了达到自己的最终的说服目的,李肃夸吕布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钦敬,使说服更易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以后的说服中的话轮更加容易进行。
这是一个语境转换过程(注意,这是报之以李——赞美之名,有人说是拍马,我不否认),而且也从一开始的陌生,再到浅显话题,更进一步,聊起私交。
李肃“循循善诱”有步骤、耐心地选择话语,满足交际的需要,最终达到自己的说服目的,使得吕布自己说出“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让吕布听从了他的话。
有一个问题,你必须思考,李肃为何能够说服成功?他的成功的把握又在何处?
李肃,位居虎贲中郎将,请命前去说服吕布,而董卓问他将以什么去说服吕布时,李肃说:“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可见,李肃在说服之前,已然很清楚吕布的性格和为人。由此可见,李肃在发生言语行为时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做出了下一步的话语选择。
吕布见利忘义,说服开端,李肃便赠之与赤兔,先取其心,吕布见了赤兔,有了大喜这样的情绪,谢李肃曰:“将何以为报?”
此时,吕布早已在无形之中掉进了李肃为其设的陷阱。同时,也使得以后的话语能够朝着李肃想要的方向顺利发展。
如果你是销售员,或者与人沟通,你是否可以用相通的策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继续,李肃根据吕布雄心勃勃这一性格特征,逐步诱导吕布上钩,使吕布自己说出投在丁原门下完全是出于无奈,感叹生不能逢明主。于是,李肃引出了董卓。
李肃的意图很明显是为了说服吕布归降于董卓门下。为了实现意图,李肃更是旁敲侧击、循循善诱,使说服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
然而,吕布为向新主表忠心,于是晚上提刀杀了丁原。这一杀异乎寻常,杀了丁原,同时也杀了自己。
吕布用义父丁原的头作为进爵的敲门砖,并且拜董卓作为自己的义父。此时董卓殊不知,他已躺在了危险之中。
吕布既可以杀掉丁原,同样可以杀掉董卓。因为一个可以在利益之前可以放弃所有的,德行的人,既可以斩杀现在的丁原,也同样可以斩杀明日的丁原。
然而,董卓却没有获悉期间变化,而曹操却在另外一个人的一句言语之中杀掉了吕布。这个人说话不超过1分钟,却直接要了吕布的命。这个人是,刘备。
他告诉曹操的理由很简单——谁做吕布的义父,谁就会死,想想丁原、董卓吧!(这是一句攻心话术)于是曹操听了刘备的建议,之后杀了吕奉先。
事实上,你不仅仅可以从一部小说当中获取故事,也可以从小说之中找到学以致用的地方。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工作当中,一名员工起初告诉你说他支持你,但到最终快要结果的时候,最关键的时刻,给你撂挑子,你有没有遇到过?
相信你不仅遇到过,而且很多次。
对于这种人,你怎么办?
建议:你在工作中,开始做员工信用记录,在心中给他登记下每次的行为。之后,在今后的项目做出综合评估和风险预防,要么不用他,要么在今后的风险管控当中必须要做调整和应对。
当然,如果他是你的同级部门在今后的工作协作当中,你也要适度的对他作出调整。在资源、信息和各类支持当中,需要向更加优秀的人倾斜,而对于不讲信用的那类人时间和职场会逐步淘汰他。
董卓用了一头虎,但没有把虎牙拔掉,没有给虎建一个笼子,防范风险。而曹操却在洞悉了这个潜在风险大于他的所得之后直接砍杀,以免造成后患。
同样一件事,结果不同,你会有怎样的启示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