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单读书大学生活
18年前三分之一的书单

18年前三分之一的书单

作者: 盒子很随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5-21 22:10 被阅读115次

    每到月底,就开始恐慌,哎呀,2018年已经过去了那么多。这不,在这明媚的五月天,2018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好在,看看我的书单,我这三分之一,过得甚好。


    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著

    因范爷的电影而更有名,但是一般来说我看了电影就不会去看小说,看了小说我就更不会去看电影了,毕竟作者妙笔生花和读者天马行空的化学反应质变远优于影视行业的现状。

    选择这本书,吸引我的是作者刘震云。一年多前看过他的《一句顶一万句》,被他讲故事的方式吸引,绕来绕去,逐渐深入,把里面的道理说明白,还有一次次的“不是a,而是b”的句式,看起来很有意思。

    《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农妇李雪莲为了超生不罚款假离婚,继而被丈夫欺骗,去告状,十年申诉,坚持为自己讨回公道。乍得一看,还挺鸡汤,令人感动于“有些事总需要有人去坚持”,但是在我看来,这似乎是把痛苦放大了,忘记那些,好好和女儿生活,找到自己的幸福不是挺好吗。她闹来闹去,她老公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点没受影响,自己在外多年求路无门,和亲生女儿如陌路人,典型的把别人错误惩罚在自己身上。况且,李雪莲这样,自己耍聪明,要生女儿假离婚,结果摸不准自己枕边人的心思,最后还希望讨回所谓的公道,就像是现在很多人为了买房假结婚假离婚,本来就是钻了法律空子,到头来又希望法律来帮助他们,这有点强人所难吧。


    古董局中局 马伯庸著

    对这本书的初印象,来自大年初二老朋友的新年问候,刚巧那是我在去西安的高铁上,我还特装的说,征途中原丹霞,去往秦晋洛,就是西安,陕北,吕梁,太原再到洛阳。对面朋友问我,这是去挖古董吗?我回敬,我这是去破除心中的古董。看来,那时候对古董的理解可能局限于老古董吧,只值得破除。老友说,他最近看的一本小说,古董局中局,不错,推荐。

    国家宝藏袭来的文物热将将降温,其间也看到这本书或者马亲王频频出现在视野中(最近由作品改变的影视作品有新上架),那好,那就读起,一发不可收拾,一百万字,十天,22小时就给看完了,地铁上,排队时的碎片时间不说,晚上的助眠时间以及早上自然醒的时间都贡献出来了,平均2天看一部。

    一个有趣的灵魂,表现为因吹斯汀的能说会道,比如刚刚开始的描写:原来破四旧时蛰伏起来的买卖人们,就像是早春三月的蛤蟆,蹬蹬腿,扒开泥土,又开始活络起来。这可比雨后春笋这样的套路高明许多。我要是小学的时候就有机会看到马亲王的书,相比摘抄好词好句的作业更能出色地完成了。

    马亲王天马行空的想象,串联了博览众识,让我流连于一件件的古物,更重要的是,物品的背后就是故事,就是历史。我自称一个历史爱好者,看到相关情节都忍不住去了解更多。小时候我就是一边看古装剧,一边拿着上下五千年追踪溯源。

    除了以上这些,背后的故事,传达的精神甚符合我那种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且不说许家历代一直为着几百年来守护玉佛的信念而坚持,就回忆中的东陵盗案里,单薄的许一城在孙殿英的千军万马前挺身而出,“一个孤零零的身影,挡在了马兰关前,挡在了孙殿英的身前。这个身影颀长挺拔,头上还包着一块被污血染了的手帕,在那里一站,渊渟岳峙,如同生根一般。”看着看着,竟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人活着,总要坚持些别人认为很蠢的事情。


    三万英尺 马曳著

    4月8日,刚好在我完成了人生首次50公里越野跑之后,我硬是拖着疲惫的身躯从无锡赶回上海在外面晃荡了一下午,去参加了马曳的新书推介会。既然去了,就买了一本也好让马曳签名(右侧地面版)。翻着书,纸面有清香,忍不住重新读了一遍。

    故事已经在之前公众号连载时看完,同样地,重读总能发现很多不同以前的有趣的东西。三万英尺讲述的是律师和咨询顾问毕业以后工作五六年的工作和生活,“陈墨与程皎皎各自行走在成为合伙人的七年晋升道路上,经历过茫然、无措,品尽职场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终得知:我们如履薄冰地走过一段悬崖,也不过是来到另一段悬崖的起点。”

    虽然不是同一个行业,但是描写的一些办公室江湖大同小异,看到可能经历过的,可能八卦看到过的故事,可能闻所未闻,在马曳笔下辗转,读起来又是另一番意味。


    此岸 马曳著

    既然炒了三万英尺的冷饭,就不能厚此薄彼,于是重看了马曳的首部长篇此岸,毕竟相比三万英尺的职场现实,此岸描述的是哈佛法学院的学习生活,以及少年时的初恋和后来如童话般的恋情,更像是象牙塔内的故事。

    就连里面提到的歌,似乎是70后80后的最爱,我这90后也在单曲循环,上班做着表呢也能哼哼出“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

    也写不出为何对这本书有着热忱的爱意,只是一句话,好看,推荐。另外值得推荐的是马曳,不仅仅是长篇小说,她的文字自带磁性,短篇《谪仙记》等甚至是每一篇公众号推文我都很喜欢。


    米娅,快跑 秦与希著

    讲述了一个有点二百五的女生毕业进入一家世界500强外企工作,经历了6个老板,在斗争和合作中从职场新人成为了一个较成熟的职业女性。

    其实这些职场小说我几年前在大学里本着对未来职场社会的预习的想法都看过。3月初突然有点苗头的升职成为泡影 ,我突然想起了米娅煮熟的鸭子突然飞了的第一次升职失败的经历,就像是曾经有老朋友给你讲过这样的故事,分享过这样的心情,心中的共鸣激荡不已,于是我又开始了重看。

    重看收获很不一样,小说对职场人物、情景的描写似乎和现在的工作生活也有些重合,也许就像是在照镜子一样,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反射。

    看到米娅对一个喜欢她的老板的描述,“是那种情趣型势利眼,他欣赏懂得生活情趣的人”,曾经大学里的故作老成的我无法理解,而现在看到能会心一笑了,也很开心,自己也变成了这种人。


    格子间女人 舒仪著

    由米娅,快跑开启的职场小说阅读期,读完一本接着一本。如果米娅,快跑是轻松的职场小土豆的成长经历,那格子间女人就是白骨精的修炼了。

    格子间女人,讲述了女主角谭斌在白领精英中奋斗和在爱情和事业中艰难抉择的故事。

    相比较于职场做事的方法论,这里更多地讲述了职场做人,处理关系,处理和客户,竞争者同事,和下属,和老板之间的关系。比如形容和老板的相处模式:“好的相处模式是,他的强项你能欣赏,他的弱处你能填补,这才是维持信任的捷径”。比如对老板的认识,“永远不要低估上司的智商。无论你做什么,都有人看着。如果你觉得做了很多,却不被上市,那是因为他有意选择看不见”。比如和竞争者同事的关系,“工作者真有了分歧,你和那边关上门怎么吵都没关系,但是绝不能当着下属的面争执,是在逼着他们当场表态……时间长了就会人心涣散”。

    当然,这里理想化地将职场和爱情融合在一起,男主角程睿敏以职场导师的形象对女主谭斌护之爱之,相信是很多女生的男神,也是很多象牙塔里女生对未来职业生活幻想的蓝本。


    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著

    作者龙应台的描述是,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在之前看到的亲爱的安德烈里面,龙应台也更像是一位严母。而在孩子你慢慢来里面,看到的是一个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东方母亲。一位初学者母亲,慢慢地蹲下身子,和孩子一样的高度观察生活,以孩子的视野,观察这个世界。这本书,似乎比爸爸去哪儿更能让人想要马上拥有一个孩子的动力。


    在不安的世界安静的活 王欣著

    时尚媒体人将多年在圈内的工作经历和耳闻,结合文学创作的一本小说,讲述了在1993年到2913年中国时尚媒体的变革背景下,一个广告销售助理一步步成为时尚媒体圈数一数二的时尚杂志总经理。

    拣起这本书,主要是对背景感兴趣,以小说的形式看看这部时尚史。总是忍不住去对其中的一个个情节去事实验证,包括看到我最喜欢的男装品牌登喜路一些背后的故事,国际大刊的开始,大刊女主编之死。

    平心而论,作为“野史”了解时尚史还行,当小说看,起承转合突兀,人物塑造及情节处理略毛躁。至于鸡汤成分,这和我看耐克创始人自传《鞋狗》的感觉是一样的,现在回过头去看,大背景也是催化成功的,问题是,你我如果是当时的他们,有没有勇气选择,有没有毅力坚持。


    消失的地平线 詹姆斯·希尔顿著

    讲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各自是外交家、银行家、修女和大学毕业生的四名西方旅客由于意外来到坐落在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被命运捆绑在一起,在香格里拉遭遇了种种离奇事件。

    看这本书,是因为一个驴友大哥聊起他洛克线的经历时顺带提到,其实现在大名鼎鼎的“香格里拉”,迪庆藏族自治州并不是标准答案,来源于消失的地平线里面提到的秘境。于是,我去看这本书追踪溯源,香格里拉,更像是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面对一战结束二战即将爆发的西方社会的一个幻想。

    不知是否脱离了所处的现实,无法想象当时的背景,我读起来尤其是读着中文译本总觉得隔了一座山,似乎不能理解作者深意。而且部分描述让我感觉到了一种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偏见,还是不太舒服的。


    英国爸爸 泽雯·阿尔浮德著

     《英国爸爸》是作者的自传,记述了国内高校讲师的作者因为婚姻危机留下一岁多的儿子离开中国,在英国经历求学、恋爱、结婚、求职、子女教育等诸多人生重大问题,从一个备尝艰辛的留学生、打工女,在英国爸爸的支持下生活圆满的故事。英国爸爸不仅指的是帮助作者的老人英,还有她在英国遇见的爱人菲利普,即为儿子的英国爸爸。

    这个故事大概给了从没有出国生活求学过的我一个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概览。读着别人的故事,我想的是,如果是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愿不愿意,敢不敢去改变。毕竟对大部分人来说,承受的能力永远大于改变的勇气。


    2018年的第二个三分之一已经开始了半个月,所幸,我还在马不停蹄地读书。最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看的书,想写的字,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很多很多。

    下一次书单,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8年前三分之一的书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ha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