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年级下册,已经学完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越来越体会到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之重要。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读一遍即能读懂题意,理清数量间的关系,进而正确的解决问题。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即使读很多遍,可能连题意都还没读懂,当然无法解决问题。
本来数学阅读它所指的面特别广,比如读数学史料、数学文化、数学家故事、数学童话等凡是与数学有关的,都是数学阅读。在这些阅读中同样需要非常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的能力,数学思维再好,阅读不行等于零。
一年级学数学因为学生识字量小,基本靠老师或家长读题,殊不知,题目经过别人的口读出来,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题了。因为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次加工,即不自觉地将题干中的重音、停顿、语气等关键信息读出来了,这种读出来之后的数学信息对学生解决问题有很大的提示和帮助作用。有很多家长说,“我也没给他讲,给他一读题就会了!”我也说,“我也不讲,只要让他读三到五遍,他基本也会了!”哈哈,好玩吧?由此看来,读,用心读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学生进入二年级,大多数时候需要自己独立阅读理解题意,自己独立阅读对学生就是非常大的考验。
首先,识字量够不够,如果没有适度的提前识字读题是有困难的;其次,如果没有阅读的习惯,语感不够,那么在读题时会抓不出来数学信息。读题时最基本的要求是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串行,读通顺读正确。
训练学生阅读习惯最简单的方法是:一字一句指着大声朗读。(小学阶段都适合朗读)注意不是默读。防止串行可以用一个直尺或其它东西把后面内容遮住。有学生读书始终小声或者不读出声,觉得读出来很累,是不利于阅读能力提高的。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二年级数学有如下题型需要良好的阅读力作为支撑:
第一:考查概念的填空题、判断题;
第二:考查甄别能力的选择题;
第三:考查综合运用能力的解决问题。也就是说,除了计算稍微要求低一点(其实也不低,需要有良好的数感,读对数、写准数。)
现举例说明:
1、有30个苹果,至少要拿走( )个,可以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刚好分完。
2、有30个苹果,至少要拿来( )个,可以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刚好分完。
上述两个题目,有几个关键词“至少”“拿走”“拿来”“平均分”“刚好分完”,漏掉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对题意的误解。特别是“拿走”和“拿来”,更是考验学生的语文功底。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三读一划”,即题目读三遍,读第二遍的时候勾画数学信息和关键词。读数学题跟读其他阅读一样,得一字一句细致地读,边读边想象,特别是涉及运动、变化过程的,更是要将“静”的读“动”。
再比如“下面哪道乘法算式跟“56÷8=7”的口诀相同?可能就有很多学生会因为读漏“乘法”两个字做错题。
当然,类似“把18个苹果装在篮子里,每个篮子装6个,需要几个篮子?算式是( ),表示( )”。因为读题的同时判断不出来信息的属性,18是总数,6是每份数,所以这是一道包含除法,那么算式18÷6就表示“18里有几个6?”读题,读题,不仅仅是读文字而已,需要在摄入文字信息的同时,将信息进行快速加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进行辨析、判断、分析,加工,然后与相关信息链接,发生联系,再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专注。据我这么多年来对学生的观察,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往往其专注力是不够的。就是他们特别容易其他信息或者周围的环境干扰,比如一旦有一点儿声响,他们就会马上转过头去看一看,且半天回不过神来。
那么,如何训练他们阅读能力呢?一个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是:读!大声地读!站着读!走着读!每天早上专注地心无旁骛不受任何打扰地读,读它半小时,从现在至少读到小学六年级!
大声读出来吧!读它几年再回头看效果吧!应该不会太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