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到西雅图不久,赶上的第一个节日便是万圣节。
美国西北部的深秋未免太凄风苦雨了些,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许多家庭早在几周前,就把僵尸骷髅挂上了房,夜晚经过,还能看到投影灯射出的鬼影重重。不禁揣测,我婆婆要是看见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真不吉利!”
我虽不会把家布置成鬼宅,但也想参与一把,毕竟是融入新社区的难得机会。我和先生去了超市,想着至少买点装饰,但最便宜的塑料南瓜灯都要10多刀。不出所料的是,它和我们一样,也从遥远的中国而来。“在某宝上,也就十分之一的价格吧?”先生问我。于是,我们穿过鬼哭狼嚎的狼人货架去了糖果区,选择花同样的钱,感受一下Trick or theat。
超市里的“百鬼”狂欢夜买糖也是一门学问,到底有多少孩子会来?我俩竟一无所知。最终,理科男无趣的思维再次决定了行动的走向——“我觉得吧,没那么多孩子会来。买一百颗可以,但接下来的一年你可能要慢慢吃了!”先生边说边结了账。
“不会的,孩子们会很期待的!”我自信的源头在于我看过不少万圣节的视频,其中最热门的就是“如何拿到更多糖果的技巧”。孩子们对着镜头奶声奶气地悉心教导:
“女孩最好打扮成公主,成年人不喜欢吓人的孩子,他们喜欢可爱的孩子!”“带上一个枕头套,把要来的糖果装进去,拿着空桶去敲门,假装你现在还没有拿到糖。”“说你有个弟弟或妹妹,他们太小了不能来参加,帮他们要一点。”“敲门时门铃只摁一下,记得要对主人家的装饰发出赞美,或者准备一张感谢卡。”
天哪,这些孩子简直就是天生的营销大师,他们施展技巧,试图软化大人的心,让大人们把更多的糖倒进他们的南瓜桶里。
万圣节当晚,没有装饰房子的我担心孩子们不来敲门,在房门上贴了“欢迎海报”。到了那天,我留心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真正让成年人感到温暖的恰恰是他们真实的反应。
有个男孩看到我手里有他最喜欢的糖突然欢呼起来:“天哪!他们买了这个!”;打扮成独角兽的女孩,第一次参加讨糖活动,开门后突然不知所措;从来只远远看着却不说话的邻居小姑娘,拿了糖不忘转过身来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住在你隔壁哦!”最喜欢的还是到了晚间,已经来了八九十个小孩,买来的糖早已发完,再来的孩子只能发我自己珍藏的巧克力。当我打开门,孩子们看见我手上漂亮的包装盒,瞬间同时瞪大双眼,仿佛发现了意外的宝藏。
后来听邻居说,我们住的这条街是孩子们最爱光顾的街道,他曾经在一晚接待了300个孩子!他很担心那些9点以后才来敲门的孩子要不到糖,所以每年都预留一些,确保最后一波来的孩子能拿到更多。想来正是因为这些善良的大人,孩子们也不必“苦心经营”,尽情享受甜蜜的狂欢。虽然是西方的“鬼节”,但毕竟是人的交往,所谓“多些真诚,少些套路”,真是一点也不错!
PS. 听了邻居的话,意外发现我们居然住在了社区中万圣节“Trick or treat map”中最热门的街道。看来明年,肯定是要多买点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