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79413/0eaf82fe86128dee.jpg)
泰伯篇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翻译】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解读】
本章,孔子首先强调处世要以“道”为准则。他认为,只有坚守住大道,才能成就自我。
有学问,有信仰,然后依据社会环境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此所谓君子不处危邦。
这段话,很好地反映出了我国儒士的进退取舍之道。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强调的是对“道”的坚守,至死不渝。这里的“道”,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如果没有牢固的信仰,人是很容易在纷乱的世界上迷失的。
君子为学,目的是学以致用。有了坚定的道德信仰,才能有正确的政治立场。
儒家富有政治智慧,特别讲究出来做官的环境和时机。环境的选择原则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所谓“危邦”,是指隐含着极大政治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这个国家或地区当时不一定是动乱的。
而“乱邦”则是指已经陷入动乱的国家或地区,这样的环境,不要说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且想保全性命都不容易,所以应避而远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说的是当天下太平,政治清明之时,君子可以出仕,一展自己的才能,造福于天下。若是天下无道,政治混乱,君子就应隐于世,在保全自身的同时,传道于后学。
也就是说,君子隐现虽是可变,但是“道”不能废,学不可弃。君子或隐或现,应以天下是否有道而定,不应以个人的功绩作准。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若想理解这句话,关键在于这个“耻”字。
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应积极地入世,为民众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倘若没有这样做,那就说明缺乏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而且德行才能都不够。因此而处于贫困低贱之中,那是非常可耻的。在国家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趁乱谋取富贵,也是可耻的行为。
孔子的这段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本章中所阐明的个人在学问、信念、操守以及入世等方面的态度,为人们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是极为高明人生智慧。
与您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