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犹记得柯达当年的广告,“柯达,别让它溜走。”场景是小孩剪头发哭,学旱冰摔跤的瞬间,实在是太精彩了。只是,这种精彩的瞬间再也看不到了,柯达这个感光行业的标兵,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一个时代的巨人就这样倒下了。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柯达,可是我们当年的奢望啊。02年的时候,学校把我们新闻班57个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合用一台凤凰858胶片单反相机。我家里穷,买不起柯达的彩色胶卷,只好用乐凯的黑白胶卷(8块一卷)。眨眼从学校毕业已经6年了,期间,我用过了不下8台相机,10年前的那台凤凰老古董依然健在,但是,它只好当做我青春的留念,高高的放在柜子里,我几乎再也没有用过它。
柯达的倒闭我心中百感交集,评论说它固守胶片,不思创新,所以倒了。关于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从当年的银盐到胶卷,柯达大大改善了摄影师的处境,提高了摄影的成功率,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柯达推动了时代的进步,让我们从笔和纸时代过渡到了图画时代。而且柯达最先发明了数码相机,即便是在数码时代,柯达的胶片感光技术也没有停滞,它最新的反转片感光度达到了3200,而且成像细腻,过渡自然,色彩饱和,可以说同时代的胶片公司无出其右者,说它没有创新是有失偏颇的,分析它落魄至此的原因,只能说是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出了问题吧。
我不是经济学者,但是我一个摄影职业者,我想,从我们摄影从业人身上,也许能揭开柯达落魄的一角吧。我有一个导演朋友,是一个骨灰级的摄影发烧友,他是一个极其小资的人,有一台玛米亚的双反,一台哈苏的503W,还有一台莱卡的R8旁轴单反。这些当年的神器,他都小心收藏,而且还保持了不错的使用率,经常在我们小圈子里亮骚。但是,他也有他的烦恼。就我所知,一卷柯达的反转片市面售价在38-42元不等,而且这个东西经常有价无市,得到专业市场才能买到。他的摄影技术无疑是过硬的,为了一张正确曝光的照片,他专门买了专业的测光表,验光镜。底片出来以后,一般的小型印刷店还不能帮他把片子印刷出来,必须得拿到专业的冲洗店去冲洗(目前,深圳仅有华强北还剩下了几家,但是已经是凤毛麟角,几近于绝迹),完成了定影,他就要将他的底片送到专业店里去扫描数码化。这一圈下来,拍摄一卷胶片的成本绝对超过了100块,而且极其考验耐心。还好他是导演,不是像我一样的记者,如果我出片也像他一样慢吞吞的半个月、一个月才出来,我们主编早让我下岗了。
柯达做胶片,首先就把广大的摄影爱好者全体扫地出门了。因为这些摄影爱好者没有经过专门的,长期的摄影专业知识培训,他们也许不知道什么叫感光度,更不知道什么是色温,更不要提什么测光表、多次曝光、B门曝光了。他们需要的只是我到过这么个地方,我要来一张“到此一游”,就行了。你让他们拿胶卷拍,就算拍出来了,还得找专门的地方冲洗,太让人为难了。我们新闻摄影人,也不会选柯达,因为我们对出片有极短的时间要求,而且对后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等你底片扫描数码化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啊。如此一来,柯达的客户只剩下了我朋友这类的“骨灰级”摄影发烧友,即便是在这么小的一个客户群体里,如我朋友这样好技术,好耐心的摄影发烧友也已经越来越少了。柯达就这样生生把自己设定在了客户的对立面,我们能拿什么拯救你啊,我的柯达。
善者,善人之师,不善者,不善人之资,对我们这些后进的企业来说,柯达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企业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设定一个“紧箍咒”,也就是所谓的只做“高端”和只针对“小众”。企业要发展,要尽可能多的拓展市场,完善自己的产品品类,为尽可能多的客户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为他们创造价值。就像佳能和尼康,你要走高端我有专业的全画幅单反;你要走入门,我有入门的APS-C画幅单反,画质也不差;你要走消费,我有时尚的卡片口袋相机;产品品类丰富,只要你真有需要,总能有一款适合你。如柯达这样处处与客户为难,想不倒都难啊。
谨以此缅怀我当年的梦想:柯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