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各样的习俗
今天是元宵节。孩子们比谁都着急,纷纷在日记里问我:今年元宵节不搞活动吗?为什么老师没有提前通知呢?
做出“元宵节不搞活动”这个决定前,我纠结了将近一个礼拜。以往孩子们寒假返校已经过了元宵节,这次又时值小学最后一个学期,不搞活动属实可惜,然而搞活动的话,要策划场地,要准备材料,这些都不算烦琐,很麻烦的是孩子们本来已经快收回来的心,又要被活动分掉一点去。想来想去,还是为了教学质量让路,把元宵节的节庆放到今晚和周末,让各家自己搞活动去。
今天的几节语文课用来学习“家乡的风俗”。我们先学习各地美食和纹样方面的习俗和寓意,再回归习作,试着列出自己感兴趣的风俗习惯,从“拜年”、“看花灯”、“吃元宵”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引申,又回忆拜年时老人、大人、不同年纪的孩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利用已经储存了的生活经验来引发去学习的思考。提到这些,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语言也明显丰富起来,课堂上十分活跃。
小饭桌课间,我们用1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两篇例文的结构,用50分钟的时间来当堂练写习作1的提纲和作文。孩子们写得很专心。
瑞屹和书宇一向是写作困难户,在家写习作的时候,往往一字不写地交来。在当堂写作的时候,我把目光就更多地聚集在他们身上。书宇写了几行,然后开始无所事事。我指导他翻开书,看看《北京的春节》是怎样描写春节的,去进行仿写。瑞屹盯着第一行发呆,那是一行祝福语。我俯下身,轻轻问他:“拜年开头会直接是吉祥话吗?什么时候,去谁家拜年?”瑞屹也轻轻翻开作文本,告诉我:“老师,我已经写完一页啦,这是第二页!”哟,今天的瑞屹,虽然字迹依旧潦草,但是却认真地凑到了要求的字数,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大进步。我突然在想,对于瑞屹和书宇这些作文上有大困难的孩子,是不是采取这样小范围当堂作文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说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雨天的安排
今天一天的课也密集,“含语文量”特别高,好在孩子们最喜欢的阅览和音乐也都在周五,他们倒是很乐淘淘地过了一天。
孩子们给我提了个建议:下雨天的时候,中午半小时不能出去活动,有些孩子带了课外书,可以进行室内活动,有些人只能闲散地在走廊上游荡。不如把作业提前布置了,让大家在教室里写。这是个好主意,下次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考虑根据天气因素,提前进行作业本发放,让孩子们有事可做。
最近,我在看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这本出版于二三十年前的儿童文学,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这本书让人很难代入老师和家长的角色,更多是以成人的视角观察一个六年级学生金玲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我一边看着这个可爱的小女生的故事,一边想着班里这群同样年龄的孩子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