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乐山之错系列之三
草堂寺巷和紫云后街为何“换防”
文/杨乐生
因草堂寺而命名的“草堂寺巷” ,几年前莫明其妙地变成了“紫云后街” 。这样,同样使草堂寺而命名的,草堂高级中学的邮址,无可奈何地变为紫云后街。而昔日部分紫云后街住户的门牌也“被“换成了“草堂寺巷”。
草堂寺,乐山老城一处极有历史韵味、极具地域色彩的老地名,郭沫若在这里读过书,不少老街坊世居此地至今不挪窝。紫云后街,也是一个古老的街名,顾名思义,它地处紫云街之后。紫云街现不存,大约是从高北门外过街楼口至兴发街南口,很短。
不知有关部门在将草堂寺巷与紫云后街“换防” 时,到底岀于什么考虑?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还是钉门牌指挥者掉了包?
稍年老一点的乐山人、稍有一点常识的“中青少”,谈到这件事无不深感迷惑。许多早年外岀的乐山人,重返故里,根本不顾门牌所示,一样能找到旧地。笔者同许多“紫云后街” 的老住户一样,在有人问及居处时,仍顽固地答道“草堂寺” !
笔者为这个问题已吶喊六年之久,可人微言轻,好如蚊子声音,地名办至今无动于衷。记得笔者2012年4月在《三江都市报》撰文提出质疑后,紧接着海棠社区也转发了拙文,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网友说:我们就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这一地段的市民,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草堂寺、紫云后街、洙泗塘、水井湾等乐山老地名,在大文豪郭沫若的文章和其他文化资料中均有记载,现在都被莫名其妙地互换地名,大家感到很不爽也很不习惯!丢掉了老地名,就斩断了乐山悠久的历史!
令人欣慰的是,时隔两个多月后,笔者在2012年6月1日《三江都市报》A7版上,“下水道堵塞需改道 经费问题是难点”一文中,惊喜地发现,市中区政府在回复市民反映问题时,坚持实事求是,纠正地名办错误,也“顽固”地称“紫云后街”为草堂寺巷!
尤其让人振奋的是,2014年“紫云后街“棚改项目一小区定名时,因此段属伪紫云后街,所以暂定名为“紫云苑”,但市民反对声众。不久,相关方面决定重新征集名称,市民艾光友综合多人意见后,说:这条街原来就叫草堂寺,我们觉得名字里应该有草堂二字才准确。经过3个多月征集、投票,小区最终定名"草堂人家”!
证实这个故事的是《华西都市报》。2014年5月14日该报推出常设栏目“民生发布惠”。次日,该栏目记者在艾光友家进行采访后,在显要版面报道了这个故事。
今天,三十层高的"草堂人家”,巍然耸立在货真价实的草堂寺巷,傲视着伪紫云后街!
弄清楚家乡传统地名、位置是一件非常简当的事,无需翻史书,无需费考证!只需问几十个65岁以上的老人!!!
(100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