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调频文艺花园小文艺爱情青春
音乐剧《烽火冼星海》三处细节,演活了民族英雄,历史沾了烟火气

音乐剧《烽火冼星海》三处细节,演活了民族英雄,历史沾了烟火气

作者: 文化艺术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13:41 被阅读3次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岗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呈英豪

……

一曲从小耳熟能详的大合唱将整个故事和观众的情绪拉向最高潮。

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在叙事结构和情节衔接上虽不是尽善尽美,甚至国仇家恨的情节落于俗套。但几处细节,看得出来编剧心思的巧妙,也为《烽火·冼星海》树立了独特的音乐剧身份识别码。

1

创作瓶颈期的文艺天才间惺惺相惜和小打小闹

在延安鲁艺时期,冼星海和钱韵玲已经成家。简朴的窑洞隔壁住着的是塞克。塞克是我国抗战文艺的领军人物,著有《流民三千万》、《铁流》等抗日剧目。

画面未映,先声夺人。是公鸡的声音。在音乐剧中颇具生活趣味,观众会心一笑。

可冼星海却苦闷了。这公鸡声对他而言,是越听越烦。

原来塞克对他熬了一个晚上出来的作品《二月里来》不认可,说“感觉不对”。特意让鸡叫出来,表示不满。笑冼星海这个音乐家要吃着白切鸡才能写出好音乐。

冼星海也不认输,笑塞克这天才也有怪癖,拿石头来研磨。你一句,我一声,说着唱着,抒发了对鲁艺青春的回忆。

此处细节,没有经历创作痛苦的人写不出来。缺乏天才间惺惺相惜的情意也写不出来。看来,作者将自身的经历融入了创作的作品。真真切切的体会,让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变得有血有肉。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沉痛郁郁气氛下显得活泼生动。

2

人民的作品从人民中来

1939年,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应运而生。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全曲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但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要组成一个真正的管弦乐队是不可能的。

当时只有几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类的乐器。最头疼的是缺打击乐。

这时,刚好塞克又为冼星海带来了他喜爱的白糖。

钱韵玲用铝勺在搪瓷碗打圈,加速白糖融化。

这声音激发了冼星海的创意。随意和塞克商议,创造了一只铝勺搪瓷打击乐队。

当舞蹈演员唱跳搪瓷打击乐舞,观众一阵骚动,精彩!

贴近生活的作品是有人情味的。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最终也会在群众中深入和传播。

3

伟大的作品如何表达

黄河。惊涛骇浪,滚滚而逝。诗仙李白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伟大的意象,如何表达?

导演巧用舞台前的乐池,让干冰弥漫,顺着舞台阶梯而下,滚滚灵动,延绵不绝。

配合着诗人光未然的即兴朗诵:“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

如幻如梦,如泣如诉。

冼星海,毛泽东赞誉为“人民音乐家”。

短短四十年的生涯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剧中首尾呼应的广东民歌“顶硬上,鬼叫你穷呀”,唱的我们心痒痒。

同时,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精神品质贯穿了整部音乐剧。

《黄河大合唱》,旷世千古的绝响。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周年晚会上,冼星海穿着灰布军装和草鞋、打着绑腿指挥《黄河大合唱》,引得在场的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首长连声叫好。

《黄河大合唱》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全剧以此为压轴落点,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呼之欲出。

走出剧场,仍余音缭绕,兴致盎然。

(图片系《烽火冼星海》剧照,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向作者致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音乐剧《烽火冼星海》三处细节,演活了民族英雄,历史沾了烟火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nz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