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故事 | 隆兴长镇的发展历史(一)

作者: 内蒙古旅游 | 来源:发表于2018-05-10 15:19 被阅读2次

五原县城所在地城关镇,夙称隆兴长,位于本县中部偏东北,地理坐标为北纬41度,东经108度,海拔1023~1026米,是包宁公路途经重镇和通往蒙古高原的交通要冲。

清初,实行禁垦政策,严令汉人不得出边开垦,违者治罪。同时勒令蒙古王公贵族和蒙古族人民,不准私自放垦,违者要坐牢,是王公者削奉革职。河套地区虽明令禁垦,但终未得禁。关内农民受清政府苛捐杂税和地主盘剥,纷纷破产,为了谋生铤而走险,冒死出边。蒙古人民也不满足单一的牧业经济,需求粮食和农副产品供给;蒙古族上层更愿意出租土地牟取地利。

(五原县旅游局供图)

清道光年间 (1821--1851),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放松禁垦,借地养民”的政策后,蒙古族居民情愿招民(汉族农民)越界种地,收租取利。道光三十三年(1853),乌加河决口,自流溢漫,进入自然河道的塔布渠(河)两岸,冲积肥土皆成膏腴,入套垦荒者,利用支津岔流的天然壕沟,顺水开渠,引黄灌溉。从道光五年至光绪末年,利用天然壕堑先后开挖了永济(缠金)、刚目等八道干渠,遍及河套。渠道多数由地商集资筹建,两岸荒地由地商开垦,自主经营,多数放给佃农,吃租渔利。干渠的开挖促进了农业发展,随之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地商手里的弊端。其中大地商王同春,拥有可耕良田万顷,遍设公中、牛犋18处,雇用长短工约数千人。盛时雇工日食盐一石二斗(约180公斤)。

(图:五原县旅游局供图)

其时,隆兴长同五原境内的其他地区一样,人口增加无数,但居民散落居住在隆兴长镇各地。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晋、陕、冀、鲁人民入套谋生者渐多,同治年间聚成村落。

同治九年(1870),平息宁夏马化龙金积堡举事的湘军左宗棠部退役运粮官郭向荣来到隆兴长,但见隆兴昌全境“栅寨相望,烽析不绝,成为大军孔道”,于是在哈拉噶尔河(义和渠前身)东岸,开设隆兴长商号,并于大佘太、乌兰脑包等地设立增隆长、广生隆分号,以经营米、面、油、酒为主,兼营皮毛、杂货,称作“陆成行”。隆兴长这个名号自此诞生。

那时,隆兴长商号经营范围东至天津、西到宁夏、北至库伦(乌兰巴托),买卖盛及一时。当时民间有:“要买东西上隆兴长,要骑好马到锦秀堂”(地商陈四养有良马)之说。清末,大佘太、乌兰脑包(亦称作乌镇)、万和长、隆兴昌的商业已颇具规模,以大佘太为最盛。嗣后,隆兴长渐易为五原县城名称。

(内容来源:五原县旅游局微信公众号)

图:已标明来源,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蒙古旅游网汇编)

相关文章

  • 巴彦淖尔故事 | 隆兴长镇的发展历史(一)

    五原县城所在地城关镇,夙称隆兴长,位于本县中部偏东北,地理坐标为北纬41度,东经108度,海拔1023~1026米...

  • 巴彦淖尔故事 | 隆兴长镇的发展历史(二)

    在隆兴长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引黄垦殖的开拓者王同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光绪7年(1881),义和渠由地商王同...

  • 巴彦淖尔知青录【长篇纪实文学连载】

    巴彦淖尔知青录(最新全本) 目录 第一章 道路篇 1、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背景 2、巴彦淖尔,安置知识青年的理想天...

  • 我也可做一颗卫星

    我也可以做一颗卫星,你看我通过法眼看到的图片。 从巴彦淖尔市直飞北京,我们飞过巴彦淖尔的水网,巴彦淖尔的河套平原上...

  • 8月8日,内蒙古花季旅游·河套向日葵旅游文化节精彩开幕!

    初秋的河套 金葵盛开,瓜果飘香 8月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与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巴彦淖尔市旅游...

  • 4、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

    20世纪60年代,巴彦淖尔盟盟委和行署还都设在磴口县的巴彦高勒镇,当时全盟人口110万,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民间素...

  • 一路向西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湖泊众多的地方。纳林湖,便是巴彦淖尔的一颗明珠。 孤独的蒙古姑娘,你持哈达为谁守候? 九曲黄...

  • 巴彦淖尔,这里有最美湖泊与诗歌

    一只神鸟,从《诗经》里起飞,在巴彦淖尔的原野与湖泊间,写出了最美的诗篇。 巴彦淖尔,像一颗颗的珍珠镶嵌在大地上,美...

  • 我的巴彦淖尔

    我的巴彦淖尔 / 越玉柱 我的巴彦淖尔 是一径色彩斑斓的画廊, 一曲悠扬婉转的《鸿雁》, 一本回味悠长的相册。 它...

  • 打开一扇窗 爱上一座城

    用《巴彦淖尔日报》上这句话作标题。 昨天到巴彦淖尔市,参加“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河平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巴彦淖尔故事 | 隆兴长镇的发展历史(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oz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