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西北部是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古文明同时代的伟大的古代文明地区。这一地区许多世纪以来,它被人类完全遗忘了。它的存在和文明程度通过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发掘而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公元前3000纪达到其顶峰的印度河谷文明与后来的印度文明有许多不同。它的兴衰原因仍是个迷。但20世纪70年代的发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即印度河谷地文明是土生土长的,是由早在公元前第六千亿定居于这一地区的能制造工具,生产食物的人创造的。在北俾路支斯坦(现巴基斯坦)对一个500英亩遗址上的一个农业村落的发掘工作揭示了几个连续的、处于不同水平的食物生产文化,它大约经过了3000年才进入成熟的印度河古文明时期。发掘显示,早在公元前4000年,这些村庄就开始生产轮制陶器,有了动物种类多样的畜牧业,并种植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庄稼。他们的彩陶以及赤陶人物和动物塑像展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俾路支的产品远销包括伊朗和阿富汗在内的广大地区。

印度河谷文明(约公元前3200年至1600年)面积约50平方公里,从阿拉伯海岸起,北经印度河水系直抵阿富汗北部的阿穆达利亚(乌浒河)。在已发掘的约70个中心城市中,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是两个主要遗址,前者距海岸约300英里,后者坐落于由河上溯至400英里的旁遮普。据估计两个城市各有35000以上的人口,并且在住房式样上鲜明地反映了各阶级不同的财富拥有量和不同的社会地位。两城市都是城堡式的,坚固的砖结构,展示了以雄心和智慧相应的设计能力。甚至有些三层的坚固的房屋配有带下水道的浴室,排污管铺设在主要街道下面。摩亨佐—达罗建有900平方英尺的公共浴池,周围用不透水的砖砌成并配有美丽的装饰。哈拉帕的一个巨大的粮仓由一个升起的平台做基础,以防止所存储的各种谷物被洪水淹没。驯养的动物有隆肉的牛(瘤牛)和没有隆肉的牛、水牛、山羊、猪、驴和家禽。

印度河古文明时期正是印度的青铜时代。带有金银饰物的铜和青铜器皿已被发现。手工技术是专门化的,其水平极高。在个人饰物,动物和人物优雅自然的造型上展示了手工艺才能。这里发现了象征符号“卍”,它成为以后印度艺术的基本主要是图形。在哈拉帕发现了两件石刻的男子躯干造型,他们完美的符合解剖规律,比起1000年前古希腊的雕刻来更具有生气。发掘中还发现,方形和长方形的石印2000多件,每个印都是用于个人签字标志。印度河谷文书有约270个象形文字和字母,与仼何别的体系的文字明显无关。遗憾的是,由于这种文书至今仍没破解,所以还不能断言使用他们的人与智慧的生活有关。

印度河谷文明在公元前第二千纪的上半期衰败了,似乎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就已终结。其原因仍在争论中。一个重要的干扰因素大概是一系列的洪水和地震,它使印度河水改道并淹没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与此同时,印度西北部遭到半开化部落的入侵,那些武士摧毁了城市并占领了土地。然而,人们不再相信印度河谷文明是突然崩解的,或只是野蛮人入侵,造成衰败的这种说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