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
问题和难点是:1.寻租现象和腐败猖獗,2.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3.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迟迟不能奏效,4.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收入差距拉大,5.粮食生产潜力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成功是解决这些改革中尚存的难点的前提。
7.1.改革和发展的周期性
"活乱现象"的特征:
1.经济反复出现过热,进而速度与瓶颈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改革以来,对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基础产业的供给不足,再加上能源,原材料和运输服务的供给缺乏市场价格这种筛选机制,有没有竞争力不是企业能否取得这些资源和服务的条件,所以高速增长常常没有伴随着效益的提高。
经济过热:基础条件和运行状态不佳的高速度。
2.经济中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周期性出现的高通货膨胀率
3.经济改革进程中的循环往复或改革周期。改革以来严重化增长速度制约和通货膨胀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当瓶颈制约,通货膨胀都达到十分严重化的程度时,正常的经济增长受到阻碍,经济秩序发生紊乱,人民群众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改革失去信心。在传统的发展战略目标不变并维持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的前提下,政府的调整措施具有以下特点:
1.严格控制价格,2.回收下放的管理权限,3.加强信贷规模的控制,4.抑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这种实施作用是,一,由于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和价格上涨趋势,可以将过热的经济增长速度冷却下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恶化,严厉的行政措施还可以比较有效的约束寻租行为,使经济环境有序化。二,重新加强资源计划配置,在价格改革方面停步,使传统经济体制重新发挥更大的调节作用,资源从效率高,符合比较优势的非国有部门流向效率低,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国有部门,形成一收就死的局面。
7.2.寻租活动和腐败现象
伴随活乱现象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在经济生活中寻租动力增强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再压低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只要争取到计划配置的资金,外汇,紧缺物资,就意味着获得了一个收益。
在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年代,虽然已经有了寻租的制度基础,却没有寻租的强烈动机。
改革以来,管理体制上的逐步开放和政策环境改革的滞后,一方面维持了寻租的诱因,另一方面,由制度约束软化造成的交易货币化和个人收入,消费形式多样化,使得寻租可能性增大。
首先,双轨制的形成使寻租的可能性增大。
其次,在逐步改革统购包销的传统资源配置制度的同时,流通领域的管理也放宽了,名目繁多的公司和经营单位,以寻租为目的竞相进入生产要素分配和产品的流通领域。
最后,个人收入来源和消费形式的多元化,增加了人们扩大收入和消费的可能性,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使寻租收入得以混同于正常的合法收入。
7.3.国有企业(国家视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大中型企业)改革的难点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适应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起来的,政府始终将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视为推行传统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力量。
国有企业的改革始终是沿着放权让利这一线索推进的。随着企业留利比例的增大,其经营活动中的利润动机增强,促使其改进技术,创新产品,并面对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推动了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促进宏观政策环境改革,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和经理人员的管理效率。一个意外收获是一些企业将一部分留利投向在传统发展战略下受压抑的部门,形成增量改革资源。
国有企业不能拥有经营自主权的原因:国有企业建立的前提是竞争市场不再存在,国有企业建立的目的是控制企业的生产剩余,所以从保证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出发,国有产业便不能拥有经营自主权。(即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国有资产被侵蚀和剩余被流失的机会,唯一可行的治理方法就是最大限度的剥夺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失业的两种形式:丧失工作计划,下岗(公司保证下岗人员福利)
国有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严重亏损,2.国有资产流失十分严重3.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
7.4.呆账,坏账与金融体制弊端
实行"拨改贷"的目的是为了结束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微观经济单位,负起独立经营者的责任。但是实行拨改贷后,国有企业在财政性明补逐渐减少的同时,从银行贷款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暗补。
暗补的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获得低利率贷款而享受的补贴,一是通过拖欠银行贷款而实际得到的。
7.5.区域发展不平衡加重
地区间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不平衡突出的表现在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以及收入差距扩大的两个方面。
缩小城乡差距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城乡差距的表现:农民相对收入相对下降,农民消费水平下降。
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的表现:沿海与内陆收入差距拉大,东部与西部收入差距拉大,东部农村与中西部收入差距拉大。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异变动较小的主要原因:国有中分配制度改革的地区差异很小,而城镇劳动力大多在国有企业中就业。
7.6.粮食供给潜力问题
依靠科学进步提高粮食产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