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出生在中国宣纸发祥地-泾县小岭,家里原来是宣纸世家,在新中国成立前有自己的宣纸品牌-曹义发云记,祖辈都在上海经营宣纸纸栈(宣纸专卖店),到父亲这一辈的时候正好土地改革以及公私合营,纸厂没法继续经营了,于是父亲就成了一个宣纸原料工人,专门生产宣纸的两种原料檀皮和潦草。
整个小岭曹氏是由先祖曹大三在宋末由太平县经由南陵县迁徙过来,世代以造纸业为生,由于小岭有很多青檀树,所以就地取材以该树种的树皮来做纸,又创造性的加入了稻草,取其纤维较短的能够和檀皮长纤维互补的特性,使得宣纸能够更加的坚挺和紧实,改善了宣纸的纸质。
檀皮和稻草要想变成纸浆,中间要经过很多工序。先来说说潦草的制作过程。以下工序都来自父亲的口述,里面也有很多他的经历。
因为生活困难父亲从小就随奶奶改嫁到马家,直到1982年才从马家回小岭。回来后先修祖屋,由于常年无人居住,祖屋年久失修,到处漏雨,好几处墙体都塌了,那时候父亲和母亲刚刚结婚,于是就带着母亲找了村里的邻居帮忙一起修缮了房屋,据母亲说那时候连灶都没有,用三个石头搭口锅就烧饭了。所以家里等于是白手办了所有的家当。
那时刚到小岭,还是大锅饭阶段,村里做原料的叔叔伯伯们都是统一行动。父亲就由生产队安排着开始了潦草和檀皮的生产。
小岭有十三条坑,属于山林地带,无法种植水稻,所以做潦草用的稻草只能到外村去调买。泾县风水宝地,走出小岭,邻近的丁桥,黄村,安吴,章渡都是种水稻的地方。每年水稻收完,剩下的稻草大部分用来做了耕牛的口粮,有的农户也会用来生火做饭。在那些年经济条件不好的人家,还有用来铺床和盖房子的。
潦草的生产给了农户一个多余的选择,稻草可以卖钱,快到收成的季节时,村里就会安排人员去各个村子去寻找合适的稻草原料了。俗称看草,约定好上门选草的日子和价钱就回村统筹安排。为了提高效率,往往会和附近的农户都谈好,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行动。
选草的时节一般是在每年8月份,只用单晚稻草,双季稻草不用的原因是因为不够壮实,二是双季稻中间的抢收抢种来不及选草。
第一年父亲刚回来,从来没做过潦草的他都不知道去哪里买草,所以就做了一年的杂工,第二年又到了收草的时节,也还是没有下定,那年叔伯们去了安吴的杨村去看草,问了几户人家,都说草被蛮宜(我父亲的小名)定了。
叔伯们回来就带着我父亲去了杨村,去的时候我父亲还在想以为是帮忙。结果到了才知道只有他去了,这个草才能选好。说到这里,父亲可是嘚瑟了一会儿。原来父亲以前在马家的时候就和我大伯去杨村做过篾匠活,和几户人家都很熟,再加上父亲仗义,又帮着插了几天秧苗,人家对他很感激,甚至都托大伯说了想把妹妹嫁给我爸,后来马家唱戏,人家来看戏,父亲看了一眼那个女孩,觉得长太胖,就没答应。算是渊源颇深。(说这段的时候我妈就在旁边呢,哈哈,老妈开始打岔了。)
未完待续
当时在外面选草一去就是6,7天,是要住在当地农户家的,除了自带被子,吃饭也要算钱。父亲清楚的记得伙食费是5毛钱一天,而他不光没带被子,在朋友家大吃大喝还不要钱,开心极了。6,7天的时间,家里就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也是极累的。
选草主要任务是把农田里的稻草清理干净,去除枯枝烂杆,用镰刀铡去稻草头部的细枝,然后一把一把的捆整齐,约莫45把左右捆成一捆。所以工作地点都在田里,用到的工具很简单,一根长板凳,我们这里叫连凳,上门捆上一个钉耙,抓住稻草用力甩在钉耙上,往自己身边拖拉,就可以通过钉耙的空隙把败叶去除。
稻草原料精选过后都是通过人拉板车拖回小岭,拉着几千斤的东西走上几十里地,从天没亮就开始走,到天擦黑才能进门,想想父辈们真的受了太多的苦。
稻草拖回来之后先放在水塘里面浸泡,成捆成捆的草堆放在水塘里面浮在水面上,我们这些小孩就喜欢拿着竹竿在上面撑船,胆子大的就在草船之间跳来跳去。再过上一段时日,草堆还要翻身,把另一面也要浸泡好。
等到草堆被水浸透,圆圆的草杆变成扁的草杆后就要开始用石灰水呛了。一个直径2,3米的大木通,里面放很多生石灰,加入清水,整个桶内就开始了剧烈地翻滚。稻草在桶内吸饱了石灰水后被放在一旁对好,等水稍干需要摊在野外路边晾晒。
根据阳光的照度,草块晒好后需要抖落黏在上面的石子,枯草,垃圾等杂物,收拾好放入仓库等待下一步蒸煮的程序。野外劳作风吹日晒不仅辛苦,而且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即便是在路边。据父亲说:收草的时候经常能够碰到毒虫,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蜇伤。蝎子,蜈蚣最常见,有一次父亲看见一条长有30多厘米的蜈蚣,头部足有5毛钱硬币大小,身上的甲片已经变成火红色了。当时看到全身都麻了,父亲那片草都没收就跑了。
干的石灰草拖到蒸锅房里后还需要再过一次碱水,圆形的水泥桶里面放满了纯碱水,父辈们把干草浸入,用双手让干草吸满碱水后整齐叠放在桶的圆木上,把水沥干,再按次序放入大锅中码好。碱水草整齐的码过一人高,下面就开始生火,等水蒸气慢慢透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停火了。这时候草已经被蒸软了。
之后就是整个潦草制作阶段最辛苦的工序上场了--挑上摊,要完全靠人工挑上湿重的草堆爬到晒滩上,为什么要用爬呢?是因为晒滩都是建在朝阳的山上。一整片山被修整的光秃秃的。用细碎的小石子铺满,中间还用稍大点的石头做好了一些阶梯,勉强可以下脚。
过去泾县有个俗语,冲担打杵小岭曹家,的说的就是这个工序,很形象的表现了小岭宣纸产业兴隆。冲担就是木制的扁担,打杵就是用木棍抵住冲担,稍稍卸下一部分力,抵冲下两边竹箕的重量,因为这一担就是好几百斤,就是在平地上挑都累的够呛,更别说要挑着上山了。
和农村收稻时大家都来帮忙一样,每到挑草上滩时,全村的叔伯们都来出力,每家每户轮流安排。草胚上山后同样是需要认真摊开,摆放均匀,接受阳光雨露的洗礼。这些金黄色的稻草终于慢慢往白色潦草转变了。
在收仓入库之前还有一次翻草的工序,换一面再晒晒。
直到这时,这些草胚才可以被称作潦草,无论是纤维还是色度都已经满足了打成纸浆的需求了。不过有些特殊需求的好宣纸还需要二次蒸煮的潦草,也就是把这些入库的潦草重新走一遍蒸锅房加挑上滩的程序,这样出来的潦草色度会更加洁白,所以生产出的宣纸品质也更上一层楼。只是这样会增加潦草的损耗,所以价格会更高。
以前收草的价格是十几元一担,做成潦草后可以买130-250一担,看上去利润还不错,但是所有程序全靠人手工做,每家每户的产量并不高,加上耗时300多天,其实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辛苦程度不输做田,所以现在做潦草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在现在的泾县,家庭式的生产估计已经没有了。有的也只会是企业模式的潦草生产,满足一些大厂的需求。做工的年轻人几乎都已经看不见了,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人在做了。社会在发展,城市里有更好更轻松的事情,送外卖和快递不仅赚的更多,更能接触外面的新奇,留在家里的年轻人就更少了。
宣纸的生产也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包括原料部分的程序,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器和设备能够加入进来,让宣纸能在更加轻松的生产出来,送到传统文化爱好者手中
润墨好纸-曹乐知。微信号:gupik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