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扶摇》之后,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封印两个字。扶摇蜕变的过程一共解锁了5重封印最终才成就自己。我相信我们都有封印,今天的讲的这个封印就是金钱匮乏感。
在物质匮乏年代长大的孩子,如果家庭环境也是物质匮乏的环境,孩子长大了之后就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心智模式:金钱匮乏感。这种匮乏感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做过介绍,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影响非常大。今天这篇文章来分析一下,金钱匮乏感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减小,甚至消除这种感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一、金钱匮乏感的成因
金钱的匮乏感是一种现象,拥有这种匮乏感觉的人,在花钱的时候如履薄冰,谨小慎微,有时候甚至变得非常紧张,一听到某些事、某些地方需要花钱,就会立即变得警惕和戒备。他的第一惯性思维,就是如何不花钱或者是如何少花钱把事办了。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花钱就等于痛苦,因为他们赚钱的过程实在太难了,钱来的时候充满了痛苦,所以花钱就意味着将来要赚回这些钱,要承受更多痛苦和压力。
那么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什么样的事情,可以不花钱或者少花钱把事情就办了?买房子可以吗?买车可以吗?孩子教育可以吗?投资买卖可以吗?看病可以吗?有时候少花钱确实可以把事情办了,有时候不花钱也可以把事情办了,但是质量却不尽人意,不能达成结果。当把这种思维运用到不恰当的地方的时候,就会出现更糟糕的情况:比如
因为感冒不想花钱去医院就医,在药店随便买药,导致病情延误,最终病情恶化成为肺炎;
因为买房觉得贵,要拿出很多钱交首付,导致没有在合适时机的时候出手,等到市场价格反弹后再出手,最终一个房子多花一百万;
因为不想先投入,错失了一些投资买卖的机会,导致失去了收益;
因为不想在教育上花钱,什么都不学习,就不能用头脑赚钱,一直用体力、苦力赚钱。
二、金钱匮乏感主要来自于环境的错误暗示
我父母都是50年代的人,他们小时候经历了中国的文革,大饥荒时代,经历了计划经济,大锅饭时代,经历了很多匮乏的人生经历。加上我和哥哥同时出生,两个男孩子需要两份开销,奶粉是双份的,衣服要双份的,吃饭要双份的,80年代的时候,我们出生的时候,父母都是农民,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家里的收入就是种地和养殖一些家畜。但是这些收入非常有限,基本是靠天吃饭,所以经济状况就非常不好。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议论关于赚钱难的事情,听他们说的很多话都是类似于:
家里又没钱了,两个孩子学费怎么办?
最近刚卖完粮食,但是还了种子和化肥钱,又没有钱了。
老王那借的贷款该还一部分了。
你能不能去那……家借点钱?
我们欠了人家的钱,你们哥俩见面一定要有礼貌,将来不要忘记这个人情
……
这种不断的语言环境下,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
1)我们家没有钱
2)对我们家来说,有钱很难
3)就算一时有钱了,也只能在手里过一下,很快就得还债
4)赚钱真的太难了,我们只能靠苦力赚钱,不断的打工
5)我们需要的金钱和物质,真的很难被满足
6)我们想要买的衣服,喜欢的玩具都不要想了,因为那离我们很远
……
带着这样的思想负担,带着这样的心智模式长大了,人生会受到怎么样的影响?
三、我来自一个三穷之地
我之前在一些高校演讲的时候曾说过,我是一个来自“三穷之地”的人,为什么?因为我来自辽宁省,近几年大家都知道东三省黑吉辽的GDP是后三位的,而广东省这些沿海地区的都是排前面的,经济比东三省好很多,什么沿海城市,港口,自贸区,特区,当然这里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发展的原因,也有资源的原因,也有地方风土人情的原因,思维观念的原因,总之这是第一穷。
第二我来自辽宁下属的一个城市叫做阜新市,阜新市位于辽西,为辽宁省的西北大门,接壤内蒙古的通辽市。阜新市又是辽宁省最穷的市,解放前都是媒都,可以靠煤炭发展经济,但是后来煤炭资源枯竭,实行转型很多年,很多年都没有做起来。
现在去还仍然看到,很多塔吊施工到一半,有很多烂尾楼,很多小区房价不好以至于卖不掉,人口流失严重,很多大学毕业生去沈阳或大连,要么就是北京或其他大城市,留在阜新的非常有限,那自然就导致这个地区的房价也好,经济也好,都不够强。
这几年一直没开通高铁,8年前(2011年)我创业的时候,葫芦岛,绥中,秦皇岛,山海关,滦县,这些地域中一些县级的地方都有通动车,但是阜新却没有通北京的动车。阜新也没有什么经济支柱,这就是第二穷。
第三,我来自于阜新市的仅有的两个县城之一的彰武县,彰武县距离阜新市内比阜新县要远很多,彰武县又是阜新最穷的县,还被国家评定为全国扶贫地区。再往下说,就是我的乡镇,那就是二道河子乡了。这个乡是彰武县16个乡镇发展一般的,肯定不是最好的乡了,总之这一系列的地域原因,导致了我们家的土地数量非常少,和彰武县一些其他的乡镇,一家平均40亩地,靠土地就可以有很好的收入,我们乡的土地资源匮乏,一家4口人只有10亩地,有的时候还会不好的收成,发旱灾或涝灾。
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对中国人来说,赚钱都很难?是不是对所有省份的,城市的还是乡村的,都是有匮乏感?答案一定不是的,因为你的地域问题,有些地区就是经济发达,政策好,房产等一批产业就发达,房产带动的装修行业,物流行业,家具家居行业,制造业,服务业都会拉动,自然当地的人都有很多赚钱的机会,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因为大环境,大宏观就是经济在起势,你也必然跟着起势,甚至你在这样地区的一些城市,把房子租出去,收入就不菲。而有些地区就不行,大经济环境就是不好,加上人口如果再很多,就业机会本来就少,没有什么企业入住,那么整体地区的经济就会受到影响。
大环境+从小的耳濡目染+缺乏一些正确的引导,就形成一种对金钱的错误认知。于是匮乏感就出现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过去的种种经历都在告诉我一件事,钱难赚,赚钱要承受痛苦,赚很多钱就要承受更大压力和痛苦,我被告诫花钱要谨慎,要慢,不要随便花钱,最好不花钱,因为你每一次花出去的钱,都是你家人曾经为此承受的压力和苦难换来的,这花钱就意味着你要让家里继续承担苦难和压力。
由于联想到每一次花钱你得到的都是不好的感受,每一次花钱你得到的都是情感上的“负反馈”,花钱虽然买了东西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快乐,但是也蕴藏着日后要背负巨大的痛苦,家里面也没有因为花完钱有了更多的收益,焦点更多都是一种情绪低落,全都是难受,全都是没有钱的这种难受的思想,最终得到的负反馈,就会让你以后特别特别的不想花钱,特别特别的谨小慎微的花钱。 于是就根深蒂固的形成了一个观念:
要想避免产生很大的痛苦,只有一个方法最简单:控制花钱,不花钱。因为这样你就不必再承受痛苦了,至少不必承担那么多,因为你没有花那么多。
但是这种观念会把人限制住,让他一直想省钱,却不去思考如何赚钱,因为“赚钱=痛苦”,而“省钱=减少痛苦”,所以,人就会不赚钱,只想省钱了。
四、如何打破这样的匮乏感?
看看上面的自圆其说的公式,“赚钱=痛苦”,而“省钱=减少痛苦”,就一下子明白了。
赚钱=痛苦,这个痛苦是实际的痛苦,还是你想象出来的痛苦?
这个痛苦是过去的痛苦,还是以后赚钱都是一直这样会痛苦?
这个痛苦是过去的时间,空间,方式,社会环境,社会年代,国家经济趋势下,在这样的前提下,赚钱是痛苦的,但是这就意味着,以后的时间,空间,社会环境变了,赚钱方式变了,赚钱还是痛苦的吗?真的不一定。所以这只是你自己吓自己,用过去的经验等于了未来。
第二,省钱=减少痛苦,省钱就可以减少痛苦,那这个痛苦是真实存在的痛苦,还是你想象出来的痛苦呢?你会发现,这不是真实发生的痛苦,而是你想象出来的痛苦,它是不存在的,它是你用过去的经验得出的结论。那么你省钱的时候,真的就减少痛苦了吗?当然有一大部分情况,你省钱确实减少痛苦,比如当你买房子可以用公积金贷款,可以节约很多利息呢,这种该省的钱一定要省。但是有些钱省了,不是避免了痛苦,可能是增加了痛苦。
大一的时候,我为了省钱,连续一个月吃挂面+腐乳,这个月只花了20几块钱。省了很多伙食费,但是月底由于缺乏营养,挂面煮的太硬,长时间吃一样东西,导致胃酸最后急性胃炎,反而又花了好几百去看病,这种省钱就是表面省钱,实际增加了痛苦。以为控制消费就是好的,其实消费是不可避免的,学会如何消费才是明智的。
所以赚钱的时候思考一下是真痛苦还是想象迁移过来的痛苦,省钱的时候思考一下是省去了事实中携带的痛苦,还是假想出来的痛苦,当你思考一下的时候,就不会去吓唬自己,不会做假省钱、真废钱的举动了。在我看来,有两种方面的钱,省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一下:
第一,学习上,教育上省钱。有时候这种省都是表面的,实际上悄悄就落伍失去了竞争力,最后去赚辛苦钱。
第二,在身体健康上省钱,实际上蕴含着很大危机,很多都是以透支身体为代价,本人亲测。
还有一种改造自我宣言法:我需要的一切金钱和物质都将得到满足。
你能否写出一些适合你的自我宣言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写给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