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学校门口遇到一对母女在撕扯。这是一个六岁的一年级小女孩,哭得撕心裂肺,不让妈妈走。已经过了上课的时间,妈妈很着急。
保安大叔说你把她放在学校门口,给班主任打电话,走你的好了。
妈妈依话照做,但是那个女儿哭得歇斯底里的。
我上前了解情况,原来从小到大都是妈妈在带孩子,女儿上一年级就马上安排午托,晚上才能接孩子了,显然女儿还没有准备好分离。
认识到孩子哭的价值非常重要。
婴儿哭泣有几种意义,满足、愤怒、悲伤、恐惧、绝望。
当他感觉到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比如,肚子饿、尿湿了、身上感觉痒痒、黏腻,各种不舒服,他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身体不受控制,宝宝会大声地哭一阵,让情绪彻底地发泄出来,好好哭个够他才会感觉到快乐,否则就会闷闷不乐。
这种哭非常直接,想哭就哭,无所顾忌,这时他意识里面还没有“不许哭”这个概念。
有人会说,婴儿哭的时候千万别把他抱起来,或者说,千万别让婴儿哭。他一哭你就抱起来,婴儿就会老是粘着你,根本放不下来。他哭得很厉害,就会呛气吐奶,肠绞痛,等等。
我更倾向于,只要宝宝需要,妈妈就轻轻把他抱起来,拍一拍他,对着他温柔地笑,呢喃,安抚他,不要让他哭得太频繁而陷入绝望。
通常他们感到被拒绝,焦虑或不安,非常痛苦,会恐惧哭嚎。
有时候,有些孩子故意调皮捣蛋,做一些错事,然后受到妈妈的责备,只是为了他能痛哭一场,去体会到被原谅的感觉,这样他就能从悲伤和内疚中恢复过来。
他的身体不舒服,需要找一个发泄的通道,莫名其妙地又哭不出来,于是便使坏了。这样的孩子不是也挺可爱的吗?
作为大人我们要考虑任何可能让他体验痛苦的情形。或者他有一些想法,在他的内心里面是非常恐怖的,尽管这只是他想象出来的,却足以让他一想到就浑身发抖。
妈妈要识别孩子的哭是出于痛苦还是伤心,允许孩子哭泣,也是一种无条件的接纳。
往往一些爸爸会对儿子说,你是个男孩子,不许哭,这样的孩子只能采取其他防御手段。或者他去打骂别的小孩,把自己内在不被允许的伤心投射出去。或者他压抑自己。
一个六岁的孩子,如果每天早上上学都要上演这么一幕,她很可能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恐惧而哭。
可能在她的内心里面还没有树立起“好妈妈”的形象,她需要牢牢地抓住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妈妈。
他的感受是非常真实的,作为妈妈,我们有时无法理解这种感受,一种出于分离的恐惧,阉割焦虑,孩子没有准备好和妈妈分离,过于惨烈的分离,植入孩子内心的是被抛弃的恐惧。
孩子通过哭来呼唤妈妈的爱,需要妈妈从身体和情感两方面来呵护她,需要知道妈妈还继续爱着她就好,这需要一定时间。
当恐惧的哭声已经无法引起妈妈呼应,她就会慢慢感到绝望,对妈妈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无法承受痛苦,孩子往往会关闭自己内心的感受,可能变得无动于衷,冷漠。表面上看她适应了现实,更多是一种情感隔离。
这样长大的宝宝是缺乏安全感的。
0-3个月,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在妈妈(或重要他人)生命中是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四个月-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阶段。
没有准备好分离的孩子有撕裂的恐惧,这种分离焦虑的痛苦和一个成年人在和恋人分离时感受到的痛苦是同等程度的。
如果你也曾有过失恋、被抛弃的痛苦,你就能理解在孩子心中,这样的伤害有多大?
没办法和妈妈分离,也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有可能他的重要他人(比如妈妈)自己本身也不愿意和孩子分离,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焦虑,他代替妈妈去哭泣、撕扯,呼唤妈妈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