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一种伴随着大脑失去色彩,心脏好像不能呼吸,精力凭空消失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情绪。它让生活看起来糟糕,未来变得不再那么憧憬。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看起来百害无一利的情绪,却也并非完全是一种有毒的情绪。实际上悲伤是成长的证据和推进器,比如我们脱离童年的时候,那一刻往往并不是像赢得比赛般荣耀、欢呼和掌声不断,而是对生活美好幻想的玫瑰色眼镜脱落,生活真实的形状便随着悲伤赤裸裸的出现在了眼前时。
悲伤是应该被接纳的一种情绪,像电影《头脑特工队》中所呈现的那样。
《头脑特工队》的主角原本是一个单纯快乐的小女孩,跟随父母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陌生的环境让原本活泼开朗的Riley开始变得沈默寡言,行为奇怪,父母对Riley的改变觉得困惑不。他们明显的感觉到,曾经和自己亲密无比的女儿突然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青少年。
电影设定5个情绪小人存在于Riley的头脑中:快乐的Joy、害怕的fear、厌恶的disgust、愤怒的anger、悲伤的sadness。在搬家之前一直是Joy负责控制着Riley的大脑,其他的情绪起着协助作用,fear负责保护Riley避免危险,disgust负责Riley不做厌恶的事情,anger负责Riley反抗不公正的待遇,sadness在初期很少出现在Riley的生活中,悄无声息,不受欢迎。
搬家之后因为陌生的环境,孤独,外部世界的混乱,她的大脑内部也开始发生变化,Joy不再是主要负责大脑的情绪,大脑内部开始出现混乱。Sadness不经意的触碰都会让Riley记忆球的颜色完全变色。所以Sadness被严令禁止触碰记忆球,但是Riley的情况没有变好,反而更加恶化,以至于差点到达麻木。而在Joy经历了一番大脑探索之后,J终于意识到,Riley在搬家和成长的过程中,积攒了很多没有发泄出来的悲伤。最终不再坚持,整个成长过程必须是快乐的回忆,终于放手让sadness触碰记忆球。就在那一刻,Riley的悲伤顷涌而出,面对Riley的悲伤,父母也开始慢慢理解女儿最近的奇怪,一家人重新相拥在一起,泪中带笑。
接纳悲伤,领悟成长。我们生活不会总是快乐幸福,有时候悲伤会拿过控制大脑的主动权,这并没有什么,世界末日也不会真的到来。
面对接纳之后依然持续存在的悲伤,我们应该从生活审视开始。
有时候,我们接纳悲伤之后,它依然持续存在,挥之不去,如同梦魇吞噬着我们的精力和生活,甚至带上面具,和自己展开一场迷惑的无止境的游戏。我们拼命的想要逃离,却又有一种无处可去的感觉。这个时就需要我们去审视悲伤,发现隐藏在悲伤之后的东西。没有毫无由来的悲伤,认清悲伤意义的过程就和认清真实的自己一样不容易,因为这就是一场认清真实自己的过程。
审视自己目前的状态。尼采曾说“人应该成为自己的存在”。我觉得是否成为自己的存在,是检测自己目前状态最好的入手点。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反思自己现在的状态,然后思考自己是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的,思考尽可能的达到能想到的最初的源头,然后再想自己在造就这个状态中做了多少贡献,有多少决定性的决定是自己做的。如果几乎所有的决定性的决策都是自己发自内心所做的,那这就是成为了自己的存在。如何去检验是不是呢?尼采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你会永远无限的重复你现在的生活,你会感觉到平静和快乐吗?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确实是成为了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想到这里的时候内心有太多的抗拒和难以接受,那么你生命中的那些重要的决定,或者是别人帮你做出的,或者是受外界的影响做出的,你的人生并不属于你自己。
为了的人生负责,做出决策,承担后果
在我们还小还没有发展出自我的时候,目标和选择在长辈那里,在文化习俗之中,我们只需要抬头一看,便能轻易的获得目标。做科学家,当CEO,事业有成,恋爱、结婚、生子。这些目标是好的么?这些目标是不好的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目标是经过自己内心审视做出的决定吗?
被选择的人生可能看起来比自己主动选择的人生轻松,因为那样不必面对人生中的失败和责任,因为这不是自己选择的人生,但也就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去成为自己的人生是属于勇者的,因为成为自己这件事件本来就需要勇气,需要审视,需要认识自己,需要选择,需要承担。人需要在自己的体内拥有混沌与狂乱,才能诞生一位舞蹈明星。
挥之不去的悲伤,是内心深处传达给意识的信号,是被选择的人生的消极抵抗。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绘制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图案,这样的图案没有美丑,只有独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