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茨(Geertz)曾言,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春节是通过岁时节日这种刻意地对日常生活的时间性安排,来构建朝朝暮暮的生活意义。春节之于我们的意义在于身份认同,也在于精神慰藉。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非常凶恶的妖怪,名字叫“祟”。它通体漆黑如墨,只有两只手如婴儿般白皙,喜欢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出来害人,而且被害的对象都是聪明伶俐的小孩。
大年三十的时候,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等到半夜三更众人都睡熟的时候,“祟”就偷偷地出来作妖了。为了不让“祟”伤害孩子,每到除夕这一天,大家便整夜点亮油灯跟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在当时,这就叫“守祟”。后来,人们觉得提起“祟”这个怪物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所以就慢慢将“守祟”叫做“守岁”了。
还有一种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年除夕都要吞食牲畜伤害人,众人便用炸响的爆竹驱赶它仓惶而逃,从此每年的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不灭,围坐炉旁闲聊,举家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守更待岁,通宵熬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其实,《说文•禾部》记载:“年,谷熟也。”在农作物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活动,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由于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自然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人背禾的象形字,指收成。甲骨卜辞中常有“受年”“受黍年”“求年”等。农业丰收是古代王朝大事,因此以禾谷收获期作为年度时间名称。大年、新年由周代确定之后,成为中国人最向往的日子。
春节是人们对自己、家人和社会在自己“过一年”后的总结以及对来年规划的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生生不息,发愤图强,成就自己(“成己”)和万物(“成物”)的深深情怀。旧年过去新年到来时,人以自己一年的所作所为和成就向上天“述职”,也有了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祈福。无论愿景是大是小,都是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对新生活的祈愿,正是有了这些目标,在新的一年里人们才有了新的动力起航去挑战远方的困难。
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需要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也需要某种文化节日的形式来表达这个精神追求下的成就、理想及其庆祝和感恩。过年的热闹就是对人的生存成就的庆祝。春节也表达深切的感恩之情,一谢上天所赋之赐,二谢父母养育之恩,三谢国家兴隆之福。诚敬、谦恭、老实本分、为人正直、担当责任、与人为善、善于合作、勤劳朴实、惯于学习等等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塑造和培养出来的。
过春节是新年对旧年的取代,这种取代具有更新的意义。但更新不仅是时间的更新,也是人事的更新,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年守岁的寓意就是辞旧迎新,辟邪避瘟。当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人们都希望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与旧年的晦气和霉运说拜拜,所以就算是熬夜也会迎接新春的,期待在未来的一年中,能够拥有更好的财运,事业发展越来越好,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春节不仅是一场欢庆,更是一种精神回望、一次心灵寻根。守岁,对每个人的意义,在于卸下旧年的包袱,整理新年的行囊,一切归零再出发;也意味着一次展望未来的“勇气的凝聚”,停下来、慢下来,细细思索新的一年“为何出发”“向何处去”。每一个淳朴的小愿望,都寄托了对生活的乐观与向往,不论是打算坚持一件日常小事,还是决心完成一些重大改变,这些愿望都在除夕之夜悄悄酝酿,在春节后的日子里发芽长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