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到了《谈美》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介绍。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从个人阅读感受来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下面跟大家分享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欣赏美。
关于对美的欣赏,朱光潜先生首先提出的是态度问题,即欣赏美,就要抛开科学与实用的态度。
比如有三个不同行业的人同时去公园里欣赏一颗古松,在商人的眼里,他所看到的是这棵树能做什么家具,值多少钱;在植物学家的眼里,这棵树的形状、植物属性,以及和其它松树的异同点,都会让他产生研究的兴趣;而在画家眼里,他看到的只是一棵苍翠挺拔的古树。
画家既不会去考虑这颗松树值多少钱,有什么作用,也不会去想到它的根茎花叶及植物属性,而只是聚精会神地欣赏它的色泽、姿态以及昂然的气概。
那么这三个人中,只有画家是在真正欣赏古松,因为他丢掉了商人的实用态度和植物学家科学的态度,仅持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它。
现实中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它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性,只专注它本身的形象,才能欣赏到它的美。
比如窗前盛开的鲜花,波光粼粼的湖面,天边绚烂的云霞,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就是因为我们在欣赏这些自然景观时,仅仅停留在事物本身,没有考虑任何功利性,这就是专注欣赏美带来的好心情。
关于欣赏美,先生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是: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需要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人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经常留意生活的话,就会发现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本来平淡无奇的大山,在烟雾笼罩下却会有一种朦胧美。
又比如,大家都说西湖美,但生活在西湖的人未必觉得美,因为同样的风景天天看,早已经失去了那份新鲜劲儿。
又比如我们在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时,会特别向往这种田园生活,而种地的农民却不会这么想,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繁重而枯燥的农活累得他们苦不堪言,在他们看来,读书人吟诗作画的生活才值得羡慕。
这就是距离产生的美感。
但这个距离一定是适当的,既不能太远也不能不及。
距离太远,欣赏不到那份美的意境。比如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这样两句:“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这首诗是悼明亡的,诗句里的“南雁”和“西乌”都具有象征意义,如果不去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仅看字面意思,是很难感受到诗的意境,那么也就无从欣赏它的美了。
这就是距离太远,带来的隔阂。
同样,距离不及,也不容易发现美。
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当我们执着于一件事物的实用价值时,它的美就被掩藏了。就好比,我们在欣赏一件明朝出土的古董时,如果心中盘算的是这件古董价值多少钱,那么肯定会看不到古董的艺术价值。
先生认为,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艺术家在写其切身的情感时,都是把经验放在一定距离将其客观化后,再进行表达。
所以,我们想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就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欣赏到这份美。
关于欣赏美,作者提出的第三个观点是:美感不同于快感。
从广义上来说,美感也是一种快感,它是一种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快感,而快感是停留在生理层面,是客体引起的主体感官或者身体的一种直接的快适的反应。
打个比方,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心理会升腾起一种欲望,这就是生理上的快感。
而《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长得并不美,但是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她心存善良和大义,是大观园中难得活得比较清醒的人,就这个艺术形象来说,她是美的。
另一方面,生理快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是可以升华为美感的。如同在炎热的夏季站在山头,一阵清风吹过来,第一时间是触觉产生了快感,觉得很凉爽,但这种快感会很快上升为一种精神的愉悦,这时候,快感就上升为了一种美感。
当然,即使美感和快感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还是不能忽视,美感和快感是不能等同的。
美感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而快感是一种生理快感,是包括嗅觉、味觉以及触觉很实际的一种反应,就像欣赏艺术作品时得到一种视觉的美感,听音乐时得到一种听觉的美感,而吃饭填饱肚子,天冷穿衣服保暖都是得到一种生理的快感。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欣赏美,不仅要抛开实用和科学的态度,还要明白艺术与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短暂的快感并不是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