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影,电视,小说很多题材都是来源于历史,然后为了人物以及情节的饱满度。多半都会将这些历史人物所经历的故事加以润色。甚至来个大逆转。
好多时候我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也仅限于电视剧或者电影里边的形象。很少会去和史书上记载的人物做对比。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历史人物的形象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什么是历史形象?历史形象也就是正史书上面记载的人物形象。算是比较正统的有据可查的。
什么是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小说,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他们往往是虚构的!比如《三国演义》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史书上没有的,或者是和史书记载有很大出入的。
什么是民间形象?所谓民间形象就是普通老百姓口口相传留下来的形象。比如关羽被奉为财神,因为忠义被商家供为保护神,久而久之也成为了财神。
虽说虚构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可信度不高,但是史书上记载的也未必就一定是事实。
所以在读历史的时候,还是注重于能从那个人物或者故事中学到什么道理或者做事准则比较好。毕竟不同的人有权利发表他们对就算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不同看法。我们权当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去学习就好。
我觉得塔拉·韦斯特弗总结的非常好: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很多人在看到某个历史人物形象与自己了解到的不一样时就开始质疑别人这不对,那不符合情理。总觉得别人就是错的,自己就是对的。非要脸红脖子粗的跟别人争个对错。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你觉得自己是对的你又没见过那个历史人物,何以见得自己就对呢。权当大家互相探讨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