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放假,孩子们跑到田野里玩疯了。倒有些我们那时候的影子:爬树,掏鸟窝,抓蜥蜴,钓青蛙……。
这不我出门去看了趟蓝莓,他俩就把一窝小鸟给端回家里。我前脚刚一跨进屋,他们就试图跟我分享“秘密”。问我说:“妈妈,你见过野鸡鸟没?”
“野鸡就野鸡嘛,哪里还有野鸡鸟这种说法?”我显得很不耐烦。补充道:“整天就是关心鸟,啥时候对学习上点心?”
他们把我的后一句直接丢到地上,马上被风吹跑了。说,野鸡能飞可不就是鸟吗?
“这……,你们说是野鸡鸟就是吧,掰扯得好累。对了这几天假期作业都有哪些?做了多少?有没有不会的?”
“做完了。”说完抱着小鸟儿要跑。
“作业做完了读读书行吗?站住!哪里去?”
“我奶奶说,晚上炖鸟吃。”
“乱说,她们又不杀生,鸡都不敢杀。你们吃鸟肉?”
“我们也不吃。”
“那你们没事把小鸟带回来造反?”
“我们上次看到蛋,比土鸡蛋还小些。忍着没捡,母鸟蹲在窝里。很凶猛地看着我们。隔了――才三四天它们就这么大了!”
“你们还看到鸟妈妈了?凶还敢捡。”
“我们抱鸟走的时候,鸟妈妈还在树上猛叫,吓得我们拔腿就跑。要不,还是送回去吧?可它们的窝被我们拆了。”
“把你们的骨头都要拆了。好好的鸟一家子――现在送回去也可能会被鸟妈妈抛弃,或啄死。”
“鸟妈妈为什么马上就不认它自己宝宝了?因为鸟身上沾了人的手汗味,会使母鸟极度缺乏安全感。然后把小鸟宝,当成敌人。”
“为什么,有证据吗?”
“我小时候掏过了鸟,它们住在泥洞里。个头很大只,我猜是寒号鸟之类。我们也是发现后一时好奇,把它们捧回家。后来没地方安置,就送回去了。鸟妈妈当时追到了我们的家门口,然后留下凄厉的叫声,绝望而去。”
“后来呢?”
“三天以后,我们再去看,几只小鸟都死了。被一群蚂蚁搬出了那个洞穴。”
“啊?鸟妈妈没再回到那里!”
“是的,它离开了不安全的伤心之地,没想过我们会送它的宝宝回去。”
“那它们鸟类也太傻了,都不知道会去看看。”
“或许,人类用它们的幼鸟诱捕它们,侥幸逃脱后,就会产生动物界经验,这些经验汇集成它们的危险警报。”
“不能送回去了,让它们呆在我们家?”
“你们可以养几天,等它们能飞,它们想啥办法都要回大自然的。我们村以前有人孵了一窝野鸡蛋,但它们可不认母鸡当妈呢。等毛长齐,学会飞翔就从咧开的窗子跑了。”
“鸟类太无情了,好歹喂养它的主人费了很多时间啊。”
“蠢仔,鸟类是属于大自然的。人类养它,囚禁它,它不开心啊。况且养大了,是为了吃它。”
“我们养大它呢?”
“目的是――看看它到底是什么鸟,养大再说吧。鸟非常难养。”
“它们难道不是野鸡鸟?快想查一查野鸡鸟吃什么?”
“可能是,因为看起来还是像小鸡仔。但,也可能是别的个头大的鸟类。比如野鸽子,或鹧鸪。我们对鸟类一无所知是不是?”
“我还是喜欢叫它们野鸡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