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情”是我的家乡话,意思是随礼。亲戚朋友中谁家有喜事了要赶情,看望病人要赶情,老人寿终正寝了要赶情,若是遭遇横祸英年早逝,也要赶情。总之,赶情的场次比较多。咱们这里地届儿不大,人情关系特重。
可能每个地方都有赶情随礼的现象,但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赶情的触角伸得有些长。比如,连襟的爸爸妈妈过世了要赶情随礼,姐夫或妹夫的爸爸妈妈过世了也赶情,嫂子或弟妹的爸爸妈妈过世了要赶情,甚至其他关系更远的,有时候也要赶情。我就参加过媳妇儿的表侄女婿的爷爷过世赶情。当时媳妇表侄女给我们打电话通知我们的时候,我有些惊讶,难道这也要随礼?虽然自己有些不太理解,但人家打电话了,你就得去,不去,那你就显得不近人情。
当然,绝大多数的时候,关系非常亲近的人“办事”的时候是要去捧场的。比如,同学的儿子考上大学了,这肯定得去恭喜。关系好的同事的的儿子结婚,那也是要去赶情的。该赶情的时候,你不能无意识我开溜,更不能有意识地开溜,除非你不想再延续那层关系了。
我也曾经扯过一些不必要的关系。二十年前结婚的时候,因为跟同学的老表曾经在一起玩得比较好,所以在请同学参加婚宴的时候,头脑一热,也准备叫他老表也来热闹一下的。后来想想,还是作罢,扯那么多干什么呢?现在想来那时候做得是对的,现在已经很少跟那同学老表来往了。
本地有句俗话:“人情大于债。”意思是说,债可以先欠一下,拖一下,但人情这东西不能拖。如果赶上你手头紧张,即便你没钱,你也得想办法把礼先随上。随少了,不好看,随多了,自己又承受不了。所以有时候也比较纠结。因为很多时候我发现,人家随的礼比我多,我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有的时候给这个同事随的礼多点,有的时候给另外其他同事随的礼又少点儿,感觉没有一碗水端平,这是我的过错。
我们这儿还有个怪现象。有时候亲戚朋友“办事”不下请柬,让客人自己赶到宴会地点“主动”赶情,这就有点不好把握了。你不做声,谁知道你要“办事儿”呢?人家真没有去捧场,你倒有想法了。真是有点搞不懂。
今天父亲给我打电话,说二爹的孙子后天过十岁,叫我回去随礼。说实话,父亲不给我打电话,我还真不知道。不知道这个事儿,我肯定就不会去。但既然父亲打电话告诉我了,哪怕主人家没有给我打电话,我也得去,这也是我们这儿不成文的规矩,也不知道这规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今天,没事的时候细数了一下,近期要赶8个情。有给孩子做三朝的,有给孩子过十岁生日的,其他都是孩子考大学的。该赶的情一个不能少。如是忘记了,或是不去,那么以后的这层关系可能就此中断,还可能招来人家对你的意见。因为人家之前可能赶过你的情,此时你若不去,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过去,谁家要是办什么事儿,多少还能“赚”点儿。可现在,基本上还要贴钱。现在待客基本上是在餐馆待客,一天吃喝都在餐馆。抛去烟酒点心,光是菜钱就不得了。所以有时候,我就不想待客,也不指望收人家多少礼钱。再说,现在搞严格了,也不允许随便待客。如果非要待客,还得提前向单位报备:在哪儿待客,待的是谁,每桌什么标准,待多少桌…搞得像是犯了什么错误似的。所以现在单位里的人,如果不是十分必要,一般都不怎么待客了。实在要搞,就小范围搞一下。即便是参加小范围的活动,人家办事儿,你照样得赶情,这是跑不了的。
小地方人情关系重,这是我最大的感觉。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不适应也得适应,否则,你就是另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