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写作营小伙伴在聊孩子的抗拒。
抗拒是对某一件事产生恐惧,产生安全感而带来的消极情绪。有抗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行为,每个人都有,包括孩子。不能因为有抗拒而任其发展或者强迫自己消除抗拒,关键要找到其根本原因。例如孩子好好吃饭,或许是口味不喜欢,偏辣、偏咸;或许是孩子缺乏微量元素“锌”。
成人有抗拒或许可以进行自我调整,而孩子有抗拒行为,必须要找到原因,帮孩子去解决这一问题。否则对孩子成长不利。具体如何做呢?
1、听孩子倾述:听孩子倾述是了解其产生的抗拒的原因,而不是强烈要求孩子执行。听孩子倾述更重要的是稳定他的情绪。
2、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和孩子分析原因的首要条件需具有同理心,也就是认同孩子的感受。孩子还小,他们的逻辑思维尚未成熟,而情绪趋于成熟。分析原因过程中要对等讨论,孩子的意见未必不成熟。
3、帮助孩子正确理解抗拒产生的后果:抗拒的后果就是消极对待问题,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随意拿“抗拒”这个工具来抗拒。
4、鼓励孩子积极面对:帮助孩子调整好情绪后,鼓励孩子用于面对抗拒情绪,化被动为主动。在孩子抗拒过程中,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在逐渐消除抗拒。因为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