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文化做起

作者: 微微一勺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12:11 被阅读154次

    四川人喜欢泡菜,泡出的泡菜味道取决于盐水,盐水好,泡出的泡菜味道就好,盐水什么味道,泡出来的泡菜就是什么味道。我们每个校园都是一只泡菜坛子,无论是大的,还是小的,无论是陶土的,还是瓷器的、玻璃的,反正我们都有一只泡菜坛子,校园中的几千人、几百学生,都是我们要“泡”的“菜蔬”。最终菜蔬的味道则取决于盐水的味道,校园文化就是那盐水。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校无数,哪些学校能够“主沉浮”?哪些学校能够在明天立足并傲然于世?具有持续的学习力,具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有一个优秀的校长和一支强而有力的管理队伍,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具有良好的校风,具有温馨的人际环境,最关键的是具有独特的校园文化,这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学校崛起于“众校之林”的核心要素。 

    《致教育》这本书的作者汤勇老师,是朴素而幸福的教育倡导者与践行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2014年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十大“最具思想力教育局长”。

    这本书,是给老师们的讲演录,从教师的阅读到写作,从教育人的职业态度到职业幸福,从教育的爱到教育的尊重……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高谈阔论人生理想,而是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教育。

    一、校园要有自己的文化基因

    校园不一定要有高楼大厦,不一定要有宽阔的运动场,不一定要有最先进的现代教学设施,但一定要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它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有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有了自己的文化符号,学校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因为一个有文化的校园,才会熏陶出一个个有着深厚人文素养的学生;一个有文化的校园,才能够让教师更容易迸发出工作热情和激情,促成教师形成独具魅力的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一个有文化的校园,才能让师生形成共同的愿景,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有的学校不管自己情况如何,从历史的典籍中选几个励志的句子,往墙上一贴,选几个历史人物,做成喷绘,往壁上一挂,就自认为这是校园文化了。然而许多孩子对此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是因为好多话是空话、套话,对大部分同学而言,这些格言警句和历史人物毫无指导意义。还有的班级教室文化一成不变,有的甚至一个学年都不变化一次。

    这是我们学校在操作上走进了误区,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你布置环境,提供了学习对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从而自觉地去学习消化。这不正如给学生发了新书、配音磁带、练习册、作业本,教师不去上课一样吗?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布置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做到落实素质教育和有效教育。

    二、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友好合作关系。

    首先,要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比如在小学一年级教室的楼道里,贴上“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比许多高深的道理、空洞的说教更能深入他们的心灵,外化为他们的行为。富有童趣的儿童画、中国特色的写意画比起生硬的电脑制作、统一打印的名人名言要生动百倍。

    其次,要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倾听生活说话。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是众所周知的,有人说,如果让牛顿生活现在的中国,那么他也只能整天埋头作业堆里,即使有苹果掉到他的头上,他也无暇去作过多的思考,就更不可能有“万有引力”发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现在每天被学校的作息时间框的死死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草坪、绿地不许入内等等规定。从表面上看,校园井然有序了,环境卫生了。事实上,学生的自由空间被缩小了,久而久之就对在自己身边的环境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了,这就是当今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午间和课后,除了作业、打扫卫生外,有更多的时间徜徉于校园,漫步于绿地、草坪。欣赏鲜花、青草、绿树,在林间嬉戏,在草地上玩耍。拥有古人“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的闲情逸致,在无拘无束中放松心情,放飞想象,享受生活。

    再次,要常说鲜活、适时的话。学校的教室、橱窗、黑板报、古诗文铭牌等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它们应当常换常新,富于变化。比如,春天到了,就换上描写春天的诗句、文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到了秋天,可以让孩子们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体会“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气。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体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大雪纷飞的日子,吟咏“忽如一夜色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这样随着季节的更替,时令的变换,吟诵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既增加的语言的积累更受到文化的熏陶。

    要让教师在学生中起到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学校可以广泛开展教师文明用语的活动,提倡教师用“老师喜欢你、老师也有说话不对的地方、请你原谅、你真行”等关爱型、平等型、赞美型的爱语,要求教师放弃“你真笨、你真没救”等辱骂性、打击性、推却性、怨恨性的忌语,这类活动的开展将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友好合作关系。

    最后,要让孩子们说自己想说的话。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见识广了,能力也强了。针对学生不同的爱好与兴趣,组织开展各科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展个性、培育特长、学会合作、提升素质。让孩子们动手劳作,搞一些种植、养殖等,养成爱劳动的品行和习惯。我们学校教室内的墙壁更应该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他们的优秀书画作品啦,优秀作文啦,参观旅游时的留影啦,主题小报设计啦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激活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还锻炼了其动手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教育也是人的艺术

    美国教育家克洛威尔曾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面对教育的新常态,我们必须具备新常态思维。新常态思维要由“成人立场”转化为“儿童立场”,由“成人意志”转化为“孩子需要”。

    传统的思维,教师就是课堂的上帝,教师主宰课堂的一切,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学生需要接受什么知识,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接受什么。这样的课堂精确得像仪表,封闭得像潜水艇,这样的课堂无视生命的丰富多彩,只不过是工厂车间在校园里的一种复制罢了。

    课堂本应该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海洋,是孩子们放飞梦想的摇篮,课堂的主人本应该是学生,课堂里的师生关系本应是平等美好、和谐温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师生彼此崇拜,培养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这种关系所架构的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

    一些学生上课不专心,有个干脆睡觉,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是旁观者,被动的学习者。更有安徽蒙城一学校的课堂上,学生一哄而上,拳打脚踢,群殴老师,师生关系恶化到这种程度,这样的课堂能是高效学习课堂吗?

    庄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教育上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教育就是要为微小的美好而付出努力,教育是细节文化,教育上的一些细微之处,既影响着教育的品质,又体现我们的做事风格。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不再是自己表演,而是帮助、协调、欣赏学生表演。学生应该从观众走向教学舞台中心,成为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增长知识,增强自信,实现人格的独立。

    《致教育》中,作者由自己谈到教师,由教师谈到教育,由教育谈到管理,由管理谈到理念,一环扣一环,娓娓道来,不紧不慢。既是教科书,也是指导书;既是学术著作,也是经验总结;既是教育现实的写照,也是心路历程的升华。课堂上面对的是人,教育也是人的艺术。课堂不是只传授知识、应合考试要求的课堂,而是充分开启学生动力的课堂,是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课堂,更为学生未来人生负责的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生人生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飞狐05:教育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当老师太容易了,老师的待遇也太低了,然后就是什么事都做不来的人就去当老师,形成恶性循环,老师的素质越来越低,师生关系,家校关系越来越紧张,又形成另一个恶性循环。何时才能打断这个循环链。
        微微一勺:@飞狐05 主要是教师队伍有很多人也是带着功利性和急躁心态去教育,而家长队伍也都有这样的人,两种冲突碰在一起,主要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的真正底蕴。
      • 冉心教育:看了此文,马上去当当云阅读买了电子书读,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此书很值一读,谢谢分享!
        微微一勺:@夜来添香 谢谢

      本文标题:教育,从文化做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dlp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