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与书评书后感
学习《批判性思维》,多角度评估信息的可信度

学习《批判性思维》,多角度评估信息的可信度

作者: 释放荷尔蒙 | 来源:发表于2017-05-24 09:08 被阅读89次

    相信很多人都收到过中奖信息、诈骗电话,还有来自虚假银行或其它公司钓鱼网站的链接,各类欺诈陷阱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众多的受骗者中,有些人并不缺乏学识、常识,也不缺乏智慧,但面对听到、看到、读到的如潮水涌来的信息时,他们不知道如何分析、评判、理解,不能确定该信息是否值得接受,而轻易走入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一书中第四章——“可信性”,告诉人们评估信息相关策略。

    图片来自网络

    某断言缺乏内在的可信性是指:该断言与我们观察到的或我们已知的(我们的背景信息)或其他可信的判断相冲突。

    ——《批判性思维》

    断言可以理解为信息。评估信息的可信性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第一信息本身,第二是信息的来源。

    一、信息(断言)内容的可信性

    来自我们视觉、触觉等直接考察到的,如观察、经验、记忆等,也可能从别人那里习得的,如学校、长辈、公共媒体等,这类信息可能被实事证实了,积累起来的信息库就形成了我们的大脑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也可称为背景信息。

    我们总是把我们的背景信息充当着我们的知识储备的信息库,通过这个信息库我们可以对新的信息的可信度有一个大致的评价和初步的判断,这就是对新的信息的初信度。

    “缘木求鱼”的行为显然有悖常识,与我们的背景信息冲突很大,我们赋于这个断言较低的初信度。

    二、信息(断言)的来源的可信性

    身处信息泛滥的时代,源自外界的信息或断言庞杂繁多,可以来自身边的人或事,强势媒体,互联网,手机,各种广告等等。对于一些信息源,我们会直观地持怀疑的态度,如商界中的竞争对手、即将离异的原配偶等。

    第一个问题:生活中购物消费、旅游、看电影等等各种“买、买、买”行为中,应不应该相信广告?

    广告是尽力抵制人类智力以便从中牟利的科学。

    ——斯蒂芬•李柯克

    类似广告这样的信息发布者与其提供的信息在利益上密切相关的例子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充斥在我们生活里的广告,广告商与其发布的广告商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

    广告善于挖掘出你内心的“自卑感”(我这儿有个改变你生活质量的好东西。你有吗?没有。拿钱来!),降低你的判断力,甚至叫你让出决策者位置,记住“不要让狐狸看守鸡窝”。

    现代社会中,除了政治而外,当数广告最能检验我们对可信性的识别力。

    ——《批判性思维》

    我们的判断经常被各种因素左右,电视节目、新闻报道、互联网层出不穷的信息,往往因利益驱动、立场左右,而被精心策划的,我们稍不留神就会被其误导。我们决策自己的行为时,要时刻警惕利益相关方。

    第二个问题:看完下面的图像后你还相信你的亲眼所见吗?

    我们第一手的观察也非绝对可靠,下面图片中就是不可信但真实的视觉错觉:图中看想来大小不同的桌子,其实大小相同。

    图片来自网络

    从下面的视频,你可以看到这两张桌子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动态画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yMzk5NzQ0.html

    不管是图像欺骗了我们的眼睛,还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大脑,总之很多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观察。

    第三个问题:你的记忆真实客观吗?

    同样,记忆也可能具有欺骗性。记忆的产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识记:识别并记住某种事物,这是一个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第二阶段是保持:识记过的事物在脑中进一步巩固的过程,是记忆的中心环节;第三阶段是提取信息:也是再认和回忆,在一定条件下把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恢复的过程。

    对事件识记是我们对事件理解后留存在大脑,信息的保持阶段,信息的增减是有变化的,并受到未来发生的相关联事件的影响,记忆的提取阶段是根据某些需要回想之前存储的信息。

    记忆在本质上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是一个构建和创造的过程,记忆不是被动地完整地接受信息的储存,回忆更不是对已经存储的事件的机械提取的过程,记忆的整个结果是可塑的,也是可以被我们操纵的。

    看来记忆不像我们通常的认为的那样,如录像机一样把事件完整机械地存储在大脑中。

    第四个问题:你是否了解,来自内心深处诉求也在干扰着你的“英明”决策?

    我们的不可忽视的内在心理因素,如个人兴趣和偏见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一厢情愿的思维的谬误或者贪婪的欲望也会松懈了我们对信息可信性的评估,于是,诸多的诈骗案也正因此产生了。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诸多的问题:你相信专家意见吗?多数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吗?源自强势媒体的信息都可信吗?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看世界的方法、思维角度受到我们自身认知的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感知、理解与诠释,来自每个人成长背景、经验、常识、记忆累加而成观察世界的认知模式,这样的认知模式对个人而言像是一份独特地图,就是自己的思维定式(Paradigm),并以此对事物进行评判,来审视事物的可信度。

    背景信息对于适度评介一个断言的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

    ——《批判性思维》

    这些背景信息,如观察、记忆、专家意见、广告诱导、强势媒体的教化等等,长期综合形成的认知框架能够帮助我们“简化”了判断的过程,可以对新获取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快速地初步论证,及时做出进一步的应对。

    通过背景信息能够找到的思考和判断的捷径,也可能带我们走入思维的误区。比如看到东北人认为他们的酒量大,认为黑色人种比白色人种更有运动天赋,其实实事并非如此。

    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式也可能让我们对事物产生偏见。认为影视剧中的孙悟空,只有六小龄童的扮演才是原型,所有影视剧中猴头的都应像86版《西游记》的形象,否则就都不地道。假如真实的孙悟空存在的话,它的模样与六小龄童八杆子打不着。或者说那个荧屏中的“猴头”在我们心目中形成了固化的印象而成为偏见,这样的偏见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的人,当评判结果与自己背景信息相冲突时,信任你的背景信息的同时,一定要保持一个开放性思维的头脑,习惯于多维度的思考,丰富我们既有的知识,并随时对自己认知进行更新。

    丰富知识的不二法门是:广泛阅读,自由交谈,培养探究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批判性思维》,多角度评估信息的可信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yn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