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读书》二

作者: 木子文白 | 来源:发表于2019-03-22 03:57 被阅读3次

    我与读书

    李本聪


    只要识字,读书是简单的事情。就像吸烟,只要随身带着,无需选择,都可以吸起来。社会进步,现在有些受限制了,譬如学校教室、候车大厅、高铁车厢,都张贴着“禁止吸烟”的警示牌。禁止读书的牌子,我却还没有见到。我有四个读书的地方,办公室、厨房、书房、床上。

    我这一辈子,不感谢教育领导给我当官的机会,也不感谢他们给我评先晋级的机会,最感谢的是校长允许我独自一人,拥有一间办公室,不到集体处办公。我能走到今天,发展成为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人,跟这一点有很大关系。我分析过自己,最大的长处是话多,最大的短处也是话多。我的座右铭第二条“少说话”,一直做不到,发展到现在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了。想起个“莫言”的别名,又担心别人笑话,沾名人的光,罢罢罢,算了,就这样下去好了。

    集体办公,十几个老师在一处,总是要说话,学生的事找些来,学校的事找些来,这里的事那里的事找些来,新闻旧闻找些来,牢骚埋怨找些来……只要别人一说什么,我就会伸出嘴去,当个“接话瓢”接过来,分析拓展,引申发挥,故事穿插,历史穿插,甲乙丙丁说下去。自信还有这个本事,能吸引听众做自己的粉丝。问题来了,自己的备课被耽误,自己的读书被耽误,别人的作业批改也被耽误了。结果是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我一个人在一处办公,孤独是孤独了些,但很好。课准备完,学生作业批阅完,剩下时间就是我自己的,我可以安安静静读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我不可能去对着桌子讲话,对着窗子讲话,对着天花板讲话。想想,这42年读书下来,积淀下来,人的精神发育,会达到怎样的程度?就不那么一间办公室起了作用。什么叫不简单,成年累月读书不辍,把简单的事情做成功了,就不简单。

    我的办公室是间陋室,七八个平米,一面窗户,学生为我挂了个绿色窗帘,几十年如一日,到我退下来的日子,窗帘还在用着。南墙摆着个高高的书橱,橘黄色,发出淡淡幽光。橱柜里摆满了书,多是我读后存放上去的。这些书里,也颇有几本身份特殊。一套是我写的,上中下三册,出版社发回让我修改的第三稿。作为历史档案,我把它放在书橱第一格。我不用这间办公室兼书房的时候,书没带走,就留它在这里,今后无论哪个老师住进来,看见这套书,就知道有个李老师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算是我送给房间新主人的见面礼。第二套书156本,叠起来,高可及人,册页泛着黄色,它是我教书育人42年里写下的教育笔记,是我的教育写作档案,是我毛胚式的精神产品。一笔一划写上去,潦潦草草写上去,我是站在这些文字上成长起来的,我对这些书的感情是留恋和真诚的。退休了,我把它们收拾出来,是卖给拾荒的人运走,还是自己带回家去存放起来?正在矛盾徘徊的时候,副校长赵老师来了,他说:“李老师,卖了太可惜,这些东西是宝贵的,放到学校图书室去。”好啊,这是个绝妙的主意,感谢赵老师给我这些笔记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人书分别时,我给它们拍了照,借着照片,我随时想起那些笔记,那些书。还有一本是我祖父用毛笔抄写在棉纸上的药书,楷体,工工整整,是他留给这个家族的墨宝。从这本书,可以窥见那代乡间读书人的写字功力,老人家已经去世五十多年了。另外两本,一本是族兄本鑫送的,他的自传《天佑》,还有一本是由他收集整理编成,蓝色封面的《果吉村李氏家谱》。

    墙上贴着三张装饰画。燕子那张还有些故事,有一年我上课示范,许多教师来观摩,所教课文是郑振铎先生的《燕子》。能有张燕子图画作为教具,将会增加课堂感染力。作画,我是外行。正好,和我搭班教数学的龚老师,她爱人赵老师来访,赵老师善画。他画了一张墨燕给我,栩栩如生,惹人喜爱,用过我就把它挂在墙壁上。小学毕业,我们班陈丽圳同学给老师送来礼物——一张蜡笔画,高高花架子上,放着一盆兰花草,清新淡雅,蕴含着小姑娘对老师的情义。备课或是读书的时候,我会播放《阳关三叠》,或是《高山流水》、《云水禅心》等古筝曲来陪伴。贴在电脑旁的这幅,画面上一个姣好女子,面对流水,背依高山,纤纤细指拨弄着古筝……

    电脑是学校配给的。四个沙发,一个堆放着书,余下三个空着,这旧物已经陪我读书三十年书了。课间休息,我躺在上面看书。就在这沙发上,我读了许多册书,读了许许多多册各式各样的杂志。在这里,教育著作读得多一些。孟子、朱熹、王阳明、陶行知、叶圣陶、胡适、马卡连柯、皮亚杰、尼尔、黑柳彻子的教育著作,我都买来读、借来读、找来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给儿子的信》三本,我反反复复读,一次又一次用红笔勾画过。就是在阅读这三本书的过程中,我确立了自己一生的教育人道主义思想。我要做个好老师,好老师的境界是什么,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是苏氏的书给我指明了方向。我还反复读过一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和保尔·柯察金同为残疾人,作为人生态度,没有哪一本书给过我的影响超过她了。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一生的,即便到了晚年,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仍然有一种积极的力量注入心底。虽然这本书在她的国度,正遭受这样那样的非议,但在我心中,地位不可动摇,无异于《论语》和《圣经》。工作是活着的理由,活着是工作的理由。青春无悔,人生无悔的条件是不要虚度年华。在这里我还读了几本宗教史方面的书,获得一点常识,发现宗教信仰不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它仍然代表了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种宗教就是一种认识体系。读鸠摩罗什从梵文翻译过来的《金刚经》,真有如读天书的感觉,怎么也读不懂,只有去看南怀瑾先生的分析讲解,这样做也不见得就明白多少。《百喻经》讲故事,好读懂一些。

    夏日不是读书天,厨房不是读书的好地方。我在农村,我在学校工作,妻子耕种着责任田。我从小学校下学回来,妻子还在地里劳动着,通常是这样,许多年是这样。当农民的人就知道,地里的活计是做不完的。加上饲养鸡猪,需要准备青饲料、精饲料,妻子一天总是忙忙碌碌。我放学回来,做饭是必须完成的家务。孩子们写着作业去,我在厨房里做事。煮饭,不是米一下锅,就能成的,中间需要段时间,煮菜也还是这样。这些小块时间,丢掉也就丢掉了,但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来说,可以利用起来做点事。我会放份报纸,譬如《中国剪报》,或是《杂文报》;放本杂志,《读者》,或是《特别文摘》、《教师博览》之类。一边照看着锅里,一边翻翻报刊,看看标题,或是读一段话几段话,或是看一篇小文。等待本来时间久长,但有了读书填塞进去,等待的时间就变短起来,饭也做了,菜也煮了,书也读了,双赢。

    我们地方,民国年间有个姓王的名仕,嗜书如命,他媳妇上街买菜去,告诉他看书要注意甄脚下面锅里的蒸饭水,别把水烧干了,饭烧糊了。因为是冬天,名仕坐在锅旁,一边烤火一边看《水浒传》,渐渐就入迷进去。潘金莲温好酒,等着武二郎……锅里的水烧干了,甄里的米饭发出糊味,他还浑然不觉。媳妇买菜回来了……当然,我一边做饭,一边看书,这样的事情是一次也没出现过的。王名仕是天才,据说能过目不忘,一边读书,一边撕书,谁要是问他书的内容,他就背出来给你听,像《三国演义》上张松那样的人物。早年,曾隐居泸源寺读书,后来出任过省一级官员。四十年前,我在师范学校进修,还和老先生见过一面。读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位被革命导师列宁称为无产阶级文豪的大作家,也曾经一边在案板上揉着面,一边把书打开放在前面看,正如他说的,读书,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呼啸山庄》和《简·爱》的作者是一对姊妹花,她们也是一边做家务,一边写作,家务写作两不误。其实,做教师,像我们这类人,在工作期间,要找块像样的时间来读书,是找不到的。但见缝插针找点时间看书,却是不难的事情。

    后来,我移入新居,有了宽敞明亮的书房,置了书架,架上排列许多册书,我还随时买书来充实,我在这里开始有规律地读书了。每天额定任务是30页,凌晨四点半左右起床,先坐到的电脑前,黎明还在山那边藏着,滴滴答答,敲响键盘,完成写作任务,然后开始读书。我读一页书需要1.2分钟,读30页书,需要36分钟。任务完成,高高兴兴到学校去迎接学生上学,指导学生晨读。公鸡的合唱渐渐停下来,树上鸟儿叫喳喳,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我的享受教育生活,其中有很大成分就来源于此。读书写作,是走向幸福人生的最佳方式了。

    读书有两种,为了学历提升,为了获得文凭,那样的读书,是谋生性质的读书,非常功利的读书。这样读书,要说有多么快乐,是假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盅粟”,不过是宋神宗抛给读书人的诱饵。从读书到达这个理想,中间有非常复杂的过程,读书的千家万户,中举的也不过一家一户。另一种是不带功利性质的读书,读书就是读书,读书的内涵就是读书本身。为兴趣爱好而读书,为喜欢而读书。只有这种读书,才能导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帮助一个人层次境界提升。你读的书越多,对生活的选择就拥有越多选择权;你读的书越多,品味就会越高;你读的书越多,气质就会越雅;你读的书越多,幸福指数就会越高。遇到生活矛盾、生活难题的时候,你读的书越多,化解起来就越是容易。杨绛先生有句名言,一切问题都是因为你读书太少,想的问题又太多造成的。

    只要我生活下去,我的书当然继续要读下去。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知道心学是个大智慧,不但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世界,特别是日本。如果要评选一个百战胜的军事家,王阳明这个书生军事家当之无愧,汉武帝时代的卫青,打仗也何等了得,但跟王阳明比,终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读《从晚晴到民国》发现,中国正在冲出历史的三峡,我们对改革开放完全有理由充满信心,一旦“轻舟已过万长山”,前面就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读《君子之道》发现,做个君子,从来就是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做个君子,不但是自己之幸,也是社会之幸,国家之幸。读《史记》总在想,要是汉武帝刀下不留情,没了司马迁,就没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天再去考证中国文化的远古源流,将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会是多么大的损失啊,历史有其必然规律,但也存在偶然之偶然。读《资治通鉴》发现,皇帝不是神,皇帝也是人,他还是要通过读书来借古知今,来产生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有如把皇帝看成一个创新的符号,不如把他看成一个继承的符号……

    林语堂说到读书,这样讲,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有时候我也进行这样的实践,躺在床上读书,自有一种惬意和舒适。身子太舒服了,梦乡就会来临,确实是这样。只是我的午休也就半小时入睡,然后会自动醒来,醒来后也不想起床,还有充裕时间,赖在床上没事,做点啥?那就读书。《南渡北归》700余万字,《中国通史》近两千万字,就这样我一天一天地读,把它们读完了。

    我孙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要读整本的书给他听,注音版的朗读50页,非注音版的书朗读30页。持之以恒读下来,去年一年给他朗读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365夜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小王子》、《绿野仙踪》、《狼王传》、《东周列国志》、《红楼梦》、《稻草人》、《希腊神话故事》等72本,朗读字数近千万。我读书给孩子听,我自己也在读书,也在学习进步。风也悠悠,云也悠悠,借助这个平台,我才可能悠悠回到童年,重温童年。

    由于家教的缘故,我又开始了经典阅读。带领我孙儿读《论语》、《唐诗三百首》、《大学》、《笠翁对韵》。这些书不可能泛泛而读,还得像私塾里先生教学生那样,既要读书,还要温书。一个星期教读一则(首),每次朗读三遍,逐日推进,逐年推进。用时间来打磨,用时间来熬制,用慢火来炖煮。培养语感,培养情感,培养阅读习惯,培养阅读精神,长成一个中国人的精气神。孩子熟读成诵了经典,我自己也跟着孩子经历,一样去请教于圣贤,一样去接受经典熏陶感染,一样进步提高,一样精神洗礼。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读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bx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