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段誉和小昭相比,张无忌还是幸运的。段公子到头来终于还是没有摆脱『人在仕途,身不由己』的政治命运,做了大理国君;韩小昭为了中土明教和替母赎罪,远赴波斯做了明教波斯总教教主;『张无忌料理了教中事务,交代给杨逍、范遥、彭莹玉暂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诺言,送赵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迹蒙古,从此不回中土』。
和『射雕三部曲』前两部的两位主人公不同的是,主角从『侠之大者』转换成了『侠之隐者』。如果说,以郭靖为代表的儒家是以忠恕仁爱、克勤克俭、克已奉公之心治理天下,以虚竹为代表的释家是以普渡众生之心结缘天下、化行天下,那么,以张无忌为代表的道家,则是以超然之态匡扶天下、救治天下。
张无忌个性比较复杂,貌似比较软弱,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杰之气,但是『侠』之心,『义』之举,却有增无减。郭靖毫无疑问是『侠之大者』,张无忌则是当之无愧的『仁者无敌』。侠者,奉天行道,善德仁勇耳;义者,义不容辞,一往无前也。张无忌甘受灭绝师太三掌,在光明顶上奋身而挡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觉得『应该做』。

他的身上,较为完整地寄托了作者的政治取向和情感迷茫。查先生没有直接从政,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高义之士。张无忌是最为典型的人物。他不想和明教扯上关系,却不得不受命于危难之际;他没有政治野心,却被迫做了明教教主;他没有想过称霸,却被权术家一再算计。尽管他一直都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众人奉请他为百姓而称王时,他劈椅立誓,坚决不愿:
张无忌道:『众位兄弟,咱们为了此事,已僵持多日。本人坚决不愿称帝称王,决心决意,遵从圣火令大令。我明教屠龙刀誓杀暴虐害民的君主、诛灭贪官污吏,千年百年,此志不变。』说着从腰间拔出屠龙宝刀,提过一张梨木椅子,大声道:『我张无忌身为中华明教教主,对着我中华明教千万好兄弟,谨此立誓。若违此誓,明教千千万万兄弟以我为敌;我若违此誓,有如此椅!』乌光一闪,屠龙刀一刀劈落,如入清水,嗤的一声轻响,将椅子劈为两半。
众人见他心意坚决,且上代确有遗训,便不再苦劝张无忌自立为王。众人郑重宣誓,今后努力普惠世人,善济百姓,克苦为民。

张教主不知道,『在最为残酷的政治斗争里,强大的敌人从来不会相信任何高洁的品质而无视任何可能存在的威胁』。他不懂还说得过去,我从政经年,居然也不懂,这就有点弱了。某个沉浮起落的码头,看到查先生致Dr. Jean-Pierre Sean的信里的这句话,瞬间呆了。我一直都认为,人的权力欲和争竞心大部分源于童年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张无忌就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冰火岛上安乐太平,父母对他爱护备至,遁迹世外,从来没有纷争之念。『这个在原始丛林长大的孩子,身上却不存在任何丛林法则的印记』。回归中土之后,身中玄冥神掌,受尽寒毒之苦,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这样的人生,早已堪破生死,能活下来,已是极之不易。他给自己取的『曾阿牛』这个升斗小名,反映了最朴素的平凡心。他的内心,或者也期待着能有一场变故——因为外因的不可抗力,全身而退,知趣而返,回复自由,回归小我。这,也许是他的小小梦想,也是林安南下深圳之前的梦想。

不是每一个热血男儿,都注定要头顶一片天。英雄豪杰,固然代不绝书,然而湮没无闻者,却也不知凡己。
想要置身事外,反而深陷局中。种瓜得豆的得非所愿在以后的《天龙八部》里发挥到了极致,在《倚天》里也不乏其例。称王称帝的机会,慕容复做梦都想得到,左冷禅瞎了都不甘心,张无忌却拱手于人。新修版的结尾和后记,分别加了两段大同小异的文字,都是对张无忌的直接嘉奖,大意是说张无忌这一生只记得别人对他的好,而且越想越好,想到后来,把别人的缺点过失都想成了好处,于是自然而然原谅了别人,宽恕甚至根本忘了别人的不好。这两段字我个人以为……有一些画蛇添足。三联版《倚天》全书109.8万字,堪称著述巨帙。对张无忌的评论自来都是毁誉参半,查先生一看网评不高,五星不多,急了,新修版里索性亲自出马。

金庸说,『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任他武功再高,终究是不能做政治上的大领袖』,『所以他决不会去和朱元璋争做皇帝』。他还说:『中国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将结论明确地摆在那里。中国成功的政治领袖,第一个条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对付敌人之忍。第二个条件是「决断明快」。第三是极强的权力欲。张无忌半个条件也没有。』
不太赞同帮主的说法。反观张无忌在位期间的政绩和作为,我倒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后备干部。光明顶上排难解纷,固然仗着盖世神功,但如果不是他仁义为先,以德报怨,舍生忘死,恐怕也无力平息六大派围剿之势。拯救明教于绝境,光靠武力,显然不行。

光明顶一役,明教重创。张无忌懂得疲弊之师、无以言勇的道理,秘道之中,吩咐众人休养生息,等待时机。这位临时教主的所思所想,以逸待劳,完全深合兵法。
三日之间,众大高手内伤尽去,无不意气风发,便要冲出秘道,尽歼来攻之敌。张无忌道:『各位伤势已愈,内力未纯,既已忍耐多日,索性便再等几天。』
不逞匹夫之勇,忍得一时之气,果是将帅之才。数日之后,有天晚间,张大教主和杨逍喝茶聊天,说着小昭的话题,末了,『张无忌站起身来,笑道:「咱们在地牢中关了这么多日,也该出去散散心了吧?」』杨逍自然是大喜,读到这里,我也既振奋,又钦服。之前半点不露声息,谋定而后动,出奇而致胜。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里,包含了多少哀兵必胜的智珠在握和举重若轻?
其时月光泻将下来,重伤初愈的张无忌站在一块大石之上,神气完足,镇定自若。三堂五坛,各有统率,整整齐齐地排着,人人肃静。这是张大教主第一次走上主席台Follow Spot全开的高光时刻:

张无忌缓缓说道:『敌人来攻本教重地,咱们虽欲善罢,亦不可得。但本人实不愿多所杀伤,务希各位体念此意,得饶人处便饶人。天鹰教由殷教主率领,自西攻击。五行旗由巨木旗掌旗使闻苍松总领,自东攻击。杨左使率领天字门、地字门,自北攻击。五散人率领风字门、雷字门,自南攻击。韦蝠王与本人居中策应。』众人一齐躬身应命。
张无忌左手一挥,低声道:『去吧!』四队教众分从东南西北四方包围光明顶。
这么法度严谨的『左手一挥』,低声发令,是怎样胸有成竹的指挥若定呢。暂摄教主之际,明令新规,约法三章,上下约束,群雄归心。之后修书六大门派,停战修好,努力化敌为友,止息干戈。『暂摄』期间,凡事兼顾全局、着眼长远,可不是代一天算一天。这样的干部,通过试用期是轻而易举的。
不久,赵敏率众洗劫武当,为张无忌所逐。三清殿上,他是这样安排当前工作的:

张无忌道:『事不宜迟,请杨左使、韦蝠王、说不得大师三位,和我一同下山追踪敌人。五行旗各派出掌旗副使,分别与少林、峨眉、华山、昆仑、崆峒五派联络,说明情由,打探消息。请外公和舅舅前赴江南,整顿天鹰旗下教众。铁冠道长、周先生、彭大师及五行旗掌旗使暂驻武当,禀承我太师父张真人之命,居中策应。』
他在席上随口吩咐。殷天正、杨逍、韦一笑等逐一站起,躬身接令。
有的人,生来就是吃苦的命,而有的人,天生就是当领袖的料。工作的轻重缓急,人员的合理分配,资源的有序调度……这样『随口吩咐』的运筹帷幄,年轻一辈之中,只有十九岁的太湖归云庄少庄主陆冠英可比,哪里像是一个年方廿一、初掌门户的新团干,分明是一个经验丰富、处事老到的老撕鸡嘛。他自认『年轻识浅,忽当重任,常自有战战兢兢之意』,半年来,很努力地学习业务技能和领导艺术,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向书本学(《明教流传中土记》),向身边的老同志学(『杨逍深通教务,因此张无忌要他留在身边,随时咨询』),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半年之后的八月中秋,张无忌在蝴蝶谷召开了明教第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红巾军起义誓师大会。

大会应到人数未知,实到人数不详,不过书中说『数千教众……呼喊声山谷鸣响』,想来应当符合法定人数,可以开会。本次会议议程主要有三项:一是宣读和中原诸门派尽释前愆、反元抗胡的倡议书;二是讨论通过新教规,重申行善去恶、除暴安良的教旨;三是公布重大人事任免决定,宣告各地并起,共抗元朝,进行有组织的起义。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奋进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四分五裂的明教终于走向全面复兴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大会。
耳濡目染惯了,一不小心又原形毕露了。
言归正传。次年十月,徐达与邵荣、杨国兴等人联兵攻夺宜兴。宜兴东通太湖,城防坚固,不易攻克。徐达派兵封锁湖口,切断城内粮食供应,指挥将士并力急攻,终于破城而入,占领了整个宜兴。至此,太湖以西尽入明教版图。

我始终认为,张无忌以德服人、以法治教,这个开国皇帝,不是他做不了,而是他志不在此,根本不想做、不屑做。《后记》里写道,『就算勉强做了,最后也必定失败』。会吗,从张无忌管束明教的理念来看,他堪称是以德治国、以法治国的先驱。如果是他开创了大明盛世的新纪元,轨物范世,传承后代,还会被李自成轻易覆灭吗?
金庸对张无忌这个角色,是藏有私心、偏袒有加的。数十年来线上线下都在争论金庸十大高手排行,什么石破天、扫地老僧、东方不败、逍遥子……其实都是瞎起劲呢,金庸早就钦定了——『很大可能是张无忌①』,『张无忌可是天下第一高手②』。他说,『与我本人性格最接近的是张无忌③』,『我一生都希望做到「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像张无忌④』……

张无忌重感情,远甚于对地位权力的恋栈。他幼失怙恃,和谢逊之间超越原生父子恩义的人间至情,惟胡斐和平阿四可比,所以他宁负周芷若,也要随赵敏而去;他记人恩果,『汉水舟中喂饭之德,永不敢忘』;他对四女的心态,特别是新修版中的改写增补部分,很可能附着了金庸自己的婚恋观。那日在东海之中,张无忌想:『要是我能和这四位姑娘终身一起厮守,大家和和睦睦,岂不逍遥快乐?』他在感情问题上,的确是拖泥带水。他武功虽强,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之来,往往顺其自然,当不得已时,也不愿拂逆旁人之意,宁可舍己从人。所以,网上很多对张无忌的负面评论,可能皆是由此及彼,因此而来。事实上,『张无忌在是非面前是不会犹豫不决的,行侠仗义在他来说是最自然不过之事』⑤。

如果文为心声,文有所指,那么金庸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他这一生,情路坎坷。第一位结缡于微时,未有子女便分手;第二位虽是事业良伴,最后还是劳燕纷飞。现任太太林乐怡小他27岁,澳洲留学回来之后,和他的前妻朱玫以及他与朱玫的三个孩子和睦相处,常有聚会,一起吃饭,朱玫有事,他们也会帮她。这岂不是多年前他书中的愿望吗?金庸的感情生活一直为人关注,他的每一段婚姻,和每一段感情经历,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射。他说:『张无忌生性谦和,深觉不论和哪一位姑娘匹配,在自己都是莫大福泽』,他的话中,还是有话的。也许,他是想借张无忌这个人物,来坦然和面对自己的性格还有情感上的某些缺憾吧。



之前说过,不写主角和大人物的,这个张大教主……算不算呢,虽然,他也是从群众中来,也曾是吃瓜群众。但是,常鳞凡介,实是金鳞,岂是池中之物。从无药可救,到精研医术;从魄散魂飘的属纩病夫,到当世无敌的第一高手;从栖冲业简的围观看客,到矫矫不群的风云人物。张无忌貌似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牺牲品,但实际上,却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成功者。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一直致力于讲信修睦,追求仁义和爱。
无论是从他以无上的威望登顶教主宝座后对各派势力的无所作为来看,还是从他并未试图严格控制明教基层的武装力量来分析,仁慈和无为都是这位年轻的政治家最为可贵的品质,这一点,即使在他距离向全天下发号施令一步之遥的时候都未曾改变。(致Dr. Jean-Pierre Sean的一封信)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江湖纷扰,自有庸人担待。张无忌的离开,多年前理解为被排挤,被算计,被边缘化,被投闲置散……也有评论认为张无忌是政治上的失败者,因为失意,所以西去。这样的评论是失之偏颇的。现在,慢慢地有些明白,这,才是大舍得、大智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始于平淡,归于平淡。他从冰火岛来,最终携手至爱,寄迹蒙古。我有一点好奇的是,他和赵姑娘,后来是隐于巴音图门,还是住在温都尔汗?没有人知道他们最后去了哪里,但是我知道,他回归的,是自我,是原性,是本心。顺从内心,是最高境界的妥协。
成其佳话,创其伟业,是中国传统小说的正统观。《倚天》是一部功成身退的另类之作。倪匡说主角不是张无忌,是明教。我是赞同的。从谢法王开始,到范右使,简直是一部光明顶英雄传。可惜这场明教演义亦没有逃脱水浒式的命运和结局。

明教的风流云散,是历史大势的选择,也是盛极而衰的宿命。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张无忌这样南辕北辙、淡入淡出式的结局,很多人表示看不明白,我也一样的茫然。他没有能够画指江山,流芳百世,却专心传承父志,习练书法。初时『毛笔在手,笔毛柔软,虽运起九阳神功加上乾坤大挪移手法,也难以控纵』,赵敏要他画眉,他『提起笔来,笑道:「从今而后,我天天给你画眉。」』剑在的手,居然拾起了眉笔。古时有张敞画眉,今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卓荦不群,以一人之力定分止争、力挽狂澜,对抗六大门派的『大魔头』、『小淫贼』,终于也安于闺房之乐,谁说这不是张大教主内心向往已久的幸福生活呢?

丁酉年 辛亥月 壬子日(2017.11.21)
注①:《香港报章访谈录》(1998.8)
②:《『金庸著作慈善汇演开幕典礼』访谈录》(1999.8)
③:《台湾网站访谈录》(1999.4)
④:《金庸获英国剑桥荣誉博士后访谈录》(2005.6)
⑤:《香港金庸座谈会问答录》(1998.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