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月是天上月,
眼前人是心上人,
向来心是看客心,
奈何人是剧中人。
在我的文字中,很多次都会提到张爱玲,虽然她的小说里大多都以悲剧结尾,但往往残缺的事物才带给人以美感,成为经典。她的文字中总让你觉得有一种站在十字街角的徘徊纠结与不知所措,只有一条路通向光明,所以你不得不靠心灵去感受,靠运气去选择,如果你选择理智,也许永远走不出这十字巷。张爱玲算不上我最喜欢的作家,但却是我特别仰望的一位。
人物|她比烟花寂寞
我偏爱她的处事风格,孤傲中不拖泥带水,感性但绝不跟从,喜欢但绝不占有....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说她觉得张爱玲的情感有些扭曲,每次看她的的文章都会自带悲意,忿忿不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生命中的主角,活在戏中或是看别人活在戏中,命运自难安排,能把握也只有眼前人吧~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这句话仿佛在说一切都有如镜花水月,看得真实却摸不真切,但又像是一番告白,海底月是假的,但眼前人是真的,感受是真的。所以如果我说张爱玲的文字尖锐刻薄你无可厚非,说她慈悲你也许会质疑我。连梅娘曾经也说过张爱玲的悲剧在于她没有爱心。那我给你举些例子:范柳原和白流苏逢场作戏,最后她用整座城市的沦陷成就了这场爱情,这也是少有的大团圆结局;顾曼桢历经凌辱,造化,沈世钧不够作为,最后竟然没有怨恨,感叹一下半生匆匆,竟别有一番滋味;振保出轨,但他妻子和裁缝也有着隐约的暧昧,可最后结尾是: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我想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张爱玲的宽容和原谅如数给了她作品里的主人公。说她慈悲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想她大概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她的文字是她的嘴,她字里行间里的宽容是她的心。
2
明明心中有一团火,却裹着冰凉的外壳冷艳的傲视群芳。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是体面坚强有力量的,不会呼天喊地,将她一样追求优雅和端庄,但其实内心非常的脆弱。我觉得张爱玲其实是个非常缺爱的人,这样的人常常会用坚实的盔甲来伪装自己。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外曾祖父是李鸿章,如此显赫的家世在张爱玲眼里也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父亲张廷重是一个被闲置的职员,完全是一派旧式作风,母亲是黄逸凡,典型的新派知识女性,但就是因为思想新潮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上,从而和童年的张爱玲相处的时间极少,甚至可以说是冷淡,无肌肤之亲,张爱玲在回忆里写到“过马路时,偶尔碰到她的手都会有一种陌生的刺激感。”可想而知,新式与封建思想的格格不入,家族包办婚姻很快崩塌瓦解,之后父亲再娶妻,而后母的出现,也让张爱玲整个青春期都变得灰暗,父亲整日沉迷于鸦片,对女儿也是不管不问,甚至以拳脚相对。早年的家庭经历让她的性子变得生冷,但内心里对温暖和纯粹爱的向往要比任何人都多。
人物|她比烟花寂寞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突然想到这句话,因为两者同样都是剧中人,景中人,梦中人。
张女士觉得面对世间所有的男欢女爱本以为自己都看透了,也想以一种不问世事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却无奈自己也是这尘世中的一员,是故事中的饮食男女。胡兰成在结婚贴上写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句话对于张爱玲来说仿佛胜过于一切的美好。她挑了一张最好看的照片给胡兰成,照片里她笑得恬静斯文,并在背面附上了这样一段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体会到这句话的心酸与苦涩吧。当月亮见到太阳才知道自己的光芒是多么的卑微。此时的张女士我想已经深深地陷入爱情里去了,回想她小说里的女性都是那样的处变不惊,即便身处红尘也不会被一些小伎俩给俘获,所以我觉得胡兰成应该不是一个油嘴滑舌,满嘴糖衣炮弹的人,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可以和张爱玲一起谈月亮谈星星谈雪谈人生理想的人,始于颜值,忠于才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但对于张女士爱上有妇之夫这件事我暂且不评论~在爱情里的张女士是纯粹的,像一个天真的女孩,名分,家世,金钱,物质对她来说都不构成阻碍,只是蓦然相爱,寂静喜欢。
人物|她比烟花寂寞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七十五岁的张爱玲病逝在洛杉矶的一所公寓里,没有人知道,直到一个星期后才被人发现。
浮华褪尽,只是人比烟花更寂寞。
人物|她比烟花寂寞我是YI嘉。谢谢浏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