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过唐诗,你就不能不提到词。
词最初是流行于民间,且和音乐有关,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词作者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大家比较熟悉的词人有李煜、李清照,当然还有清代的纳兰容若。
记得很早前买了一本纳兰词,放在家里多时,却不曾认真读过,实在是有愧。
假期最后一天,再小扒一会儿关于“词”这种体裁的美。
我们平常说的美丑问题,其实都是个人偏好。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回到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距离产生美”。
那这里的美,可能就是那种我们日常理解的东西。
那距离,是什么呢?是指远近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下李煜的几首词
第一首:《忆江南.多少恨》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如果从视野的角度,就是属于很有距离感的。
比如你是一个穷人,吃饭都吃不饱,我却跟你说迪士尼特别好玩,今天回来了,没玩尽兴,真是好失落。
再比如,我想说我对我妈好,我长大后会给妈妈买豪宅啥的。
当然,这样的词,在普通老百姓中,也很难传播了。
第二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看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相对于他的所有词,算得是上乘之作,说的是国恨家愁。
毕竟那时候处于乱世时期,亡国的事情很多,朝代更替,还是能引起很多知识分子的共鸣的。
第三首:《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个人认为就是顶级了。
之前我们说过,距离产生美,这个距离指的是什么?
其实,这个距离就用“朦胧”两个字就好了
朦胧,不知道她在哪,而她的模样却一直在眼前。
这种感觉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到,再举个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里这句,其实根本没有写,淑女是样子,君子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脑海里却能浮现出那样美好的画面。
诗词里就有一种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朦胧美。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美都不用描写那么具体,却能轻松地在一首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朦胧感,就是留给大家思辨和想象的空间很大。
正所谓“诗情画意”怎一个美字了得!如果有时间,我真是要沉下心来,找一处不被打扰的空间,好好读读诗词,悦人悦已,岂不美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