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小巷一直这样,没有年轻也没有老。
二十多年前穿过它时的我忐忑不安,是极为不情愿地展开新生活,不想竟扎下了根。当日只专注于目的地,想是无暇端详它,于是在我的记忆里它存在了20多年,其实更久些,因为我看见它的时候就是那样旧旧的、窄窄的,城乡结合部的标准样子。这些年翻新过一次路面,开发了一个不大的楼盘,再没有什么变化,变来变去的是开小店的外乡人,竟也有几个老面孔一起和我到中年。
第一家早点摊卖豆浆油条、拌粉煨汤,南昌人一生不知要吃多少。新开了不久,油条炸得很嫩很漂亮,人也算干净,没有油腻腻的围裙和软哒哒的头发,由此内心已先偏爱了几分。她家的粉确如所说,像自己做的那么好,吃了从未胃痛,从此拌粉就在这家了。虽然因此对旁边去了十几年的老店生出一点愧疚,但终究还是自己的胃重要些吧。
往前走就是那家老店,也卖汤和粉,做包子馒头稀饭,老公就喜欢吃这口。开在这里最少十五年了,除了过年几天外从没关过门。我刚结婚时这对小夫妻就在这里,我生儿子不久他们的大女儿也出生,后来又添了个儿子,现在都大了,放假的早晨姑娘会帮着拌粉收钱什么的。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是没这么懂事的。
接下来是一家小超市,倒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老板娘极会做生意,有求必应送货上门,老主顾无论多寡,毛票常常四舍五不入。不图这些蝇头小利,只为她能把一件小事做得那么锲而不舍,就是个值得善待的人。因此多年来周边新开的小超我都不进,只愿去她逼仄的店里看她熟悉的笑脸。
那家饺子馆年头也不少了。我不是很喜欢吃面食,道道地地的南方米食动物,不是正宗的东北饺上不了我的眼,老公却常常要买上百个放冰箱里,半个月也就消灭了。饺子做得确实不怎么样,这样的小店也有声有色地养活了一家人,生了俩孩子都在城里读书,买了小小的商品房后又添了部小面包,说与时俱进怕是毫不逊色呢!
修鞋的那位大嫂雨天不出摊,五十不到孙儿女已经三四个了。女人很健谈,坐等的时候不时和你说说进贤乡下的生活,说儿子在县城买的新房子,说前不久生病虚惊一场,说城里人和乡下人不一样的命......很快鞋也修好了竟不觉得她呱噪。一双男人似的手都是口子,满脸沧桑却带着比我更满足的笑意。
小巷的小生意人贪早摸黑赶着营生,一样的呼吸吐纳,不知是他们滋养着我们,还是我们滋养着他们。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