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第三个本命年的年纪,遇到过很多问题,想着怎样解决的时候,从来都是传统的套路去思考,读着《你的灯亮着吗?》,就突然想起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思维独特的几个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已经辞职的一位同事。她的思路和大多数人是有区别的,她常跟我说,这是因为她小的时候,她父亲会灌输给她一种思想:遇到事情想办法就要找最简单最省事的,说的直白点,就是最懒的。当时我听完就想,天哪,还有这样的父亲!不过她做事情确实着眼点独特,脑子很活,思路也经常和别人不一样。
我们是科研单位,经常需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有些东西虽然谁都没有规定,却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通常都会照着做。后来觉得有些工作做起来既繁琐又慢,大家索性琢磨起怎么能提高效率。当大家都在考虑去掉点什么多余的精简一下能够提高速度的时候,她提出来加进去一步,这样整体速度就快了。经实验结果证明,她的方法确实有效,并且完全能保证在实验室里应用。
书中有一段话: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在变,很多时候,你认为已经找到了问题并且给出了答案,却会在时过境迁之后发现,问题换了形式换了却依然存在。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转换思维去理解整本书的内容。作者不是在教你分析问题拆解问题的思路,而是让读者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整个事件。
其实,如果作为观察者,一直身处事件之中是很难跳脱出来看待整个事物的,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还有古人所说的“芝兰入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这样的情况。多给自己寻找到适合的方式,开阔眼界,学着转换思维,发散思维,才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确认问题,解决“人的期待”,发现新的机会,问题的可变性,用户角度考虑问题,思考解决某些问题是否真的必要,或者是否有必要执着,问题背后也许还有别的内容。这是这本书呈现的不同视角。
当作者从不同方位角度为读者展现问题的不同面时,你也许会有一种感觉,能让自己看问题越宏观,站的位置越高,看到的可能性就越多。
书中第二篇讲到一个故事,比利作为程序员团队负责人需要设计一个计算机程序,通过运行出最佳方案,来帮助一家公司参加竞标。但是最终比利发现,问题远不是运行一个计算机程序那么简单。遇到问题,通常都是立即着手从惯常的专业角度出发去思考。但是,解决的只是眼前这个你看到的专业问题,宏观去看,问题依然在,和你解决的专业相关问题根本没关系。
书中还提到另一个例子,正是点题的“你的灯还亮着吗?”。因为开车进隧道都会有提示打开车灯,出隧道后白天与夜晚就不一样了,那怎么提示?工程师聪明的迁移给了真正有必要动脑子的司机们,你的灯亮着吗?
所以依照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去解决问题之前,大脑可以先过一遍,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谁才真正要解决问题?问题究竟来自哪里?是否真的要解决问题,或者真的要必要这么执着吗?
想到这里,突然感觉好轻松,也许很多烦恼也是这样,又不是我的问题,或者发愁也没有用。
何必拘于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