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里,展出了一件精美的“铜鸠杖首”。啄至尾巴长10厘米,首至腹底高6.5厘米。结构合理,比例均衡,形态逼真,体态饱满,姿态宁静朴实庄重。腹下有一圆形短柱,可用来套接或插入木、竹杆之上,组成杖杆。
展签上介绍,它是敬老礼器构件,是南越王国实行尊老政策的见证,其内涵应该与西汉中央王朝近似。
一根鸠杖如何体现西汉中央王朝的尊老政策呢?
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嘴子18号汉墓也出土了一根长约2米,顶端饰以木雕鸠鸟的鸠杖。杖体上还缠绕了一组10支木简,考古专家将它们命名为《王杖十简》。
《王杖十简》的发现,曾引起史学界轰动,有不少学者展开研究,郭沫若就曾两次发表署名文章,对简文的释读、商兑、次第、编排及有关诏令的年代、尊老养老制度等问题进行研究。
《王杖十简》长23厘米,宽1厘米,共有240字,文本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西汉成帝颁布的关于“年七十受王杖”的两封诏书。
我们先来看第一封诏书:年七十受王杖者,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趨,犯罪耐以上,毋二尺告劾,有敢征如侵辱者,比大逆不道。建始二年九月甲辰下。制诏丞相、御史。
意思是年满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鸠杖,相当于做了六百石的小官,本人见到官府可以不行跪拜的礼仪,可以自由行走于官家驰道旁,不能随意地征召,即使犯罪不是首犯也不能对他用刑等。
第二封诏书内容更细致: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耆老。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骂詈殴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郞弟,行驰道旁道。市卖复毋所与。如山东复有旁人养谨者,常养扶持复除之,明在兰台石室之中。王杖不鲜明,得更缮治之。
在诏书的后半部分,记载了一位受杖老人遭殴辱之后,请示皇帝并裁决犯罪者的案例。
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部游徼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世。
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有一个名叫“先”的老者,在七十岁时得到过皇帝赏赐的鸠杖。一天,一个叫吴赏的下层官吏,指使手下人殴打老者“先”。先到当地太守处起诉吴赏,太守接到诉讼后,判吴赏当即处死,并暴尸三天。以此来昭告天下,见杖如见节,确保持杖人应当享受的权益。
第二部分是墓主人受王杖的记录。孝平皇帝元始五年幼伯生,永平十五年受王杖。
经查史料可知,孝平皇帝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公元前1年10月17日,被王莽立为傀儡皇帝。第二年(公元1年)为元始元年,元始五年十二月丙午日(公元6年2月3日),孝平皇帝即在未央宫去世。据此推测,这里所说的元始五年,很大的可能性是指公元5年。永平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的年号,永平十五年是公元72年。
从这个纪年来看,墓主人幼伯在受杖时的年龄只有67岁,就算是虚岁也只是68岁,不满70岁。可见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对老年人的年龄限制并不十分严格。
明白了鸠杖的功用,我们还需要明白为什么会选用鸠这种动物当做杖首。
综合专家的意见,大致有五个原因:一是,因为周代就有“献鸠养老”的风俗,《周礼·罗氏》记载:“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我国的崇鸠观念由来已久,古人视鸠为春鸟、善鸟,象征着生命和慈祥;二是,“鸠”与“久”同音,老人扶鸠杖而行,健康长久;三是“鸠”字,古语中含有“安定”的意思,皇帝赏赐老人鸠杖,包含有促进社会安定的政策预期;四是,因为鸠鸟是“不噎之鸟”,用鸠鸟作饰物,寓意“饮食如鸠”,吃饭不会噎着,祝福老人身体健康的意思;五是,相传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在被项羽军队紧追不舍之时,藏身林木,因鸠鸟啼鸣庇护而得以脱险,得天下后,刘邦便给鸠鸟很高的礼遇。
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十四五”将“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虽说我们现在没有所谓的“鸠杖”,但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早已成为深入人心,加之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就拿北京来说吧,65周岁及以上的京籍老年人可免费乘坐北京市内地面公交,免费游览市、区县公园、风景区、博物馆等。
借这只“铜鸠杖首”,真诚地祝福老年人和正在老去的我们,都能过上充实、健康、有保障和令人心满意足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