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拆书 ‖《选择》巧妙利用逆反心理,让孩子爱上学习so easy

拆书 ‖《选择》巧妙利用逆反心理,让孩子爱上学习so easy

作者: 钱姐姐闲话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23:33 被阅读17次

暑假已至,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成了父母们最苦恼的事情,群里妈妈们开启了吐槽模式,只是吐槽的点好像不太一样。

有人担心孩子沉迷于手机电视,就是不搞学习,有人担心孩子看书过多,不能劳逸结合。妈妈们只有不断提醒,说的最多的就是“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站在孩子的角度,越是大人唠叨着不要做的事情,越是想去做,逆反心理总是悄悄作祟。

说到逆反心理,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当兔子被它的天敌狐狸捉到后,狐狸在考虑是通过火烤、绞死、还是淹死惩罚兔子时,兔子渴求道:“求求你,别把我扔到荆棘丛中,你怎么惩罚我都可以,就是千万别把我扔到荆棘丛中。”

最后的结局你猜到了吗?狐狸当然把兔子扔到荆棘丛中了,从小在荆棘丛中长大的兔子一溜烟地就逃跑了。

其实在大人身上,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不要在吃了,会变胖的!”

不知不觉中,你的手再次拿起了零食;

“不要再贪玩了,会考砸的!”

不知不觉中,你再次打开了手机;

“不要再宅在家里了,会抑郁的!”

不知不觉中,你再次躺了整个周末;

“不要再熬夜了,会猝死的!”

不知不觉中,你再次凌晨三点才睡……

一次次下定决心,一次次重蹈覆辙…… 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挫败感,甚至让人开始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缺乏毅力吗?

为什么人在“不要不要”的暗示作用下,反而更容易有逆反心理呢?

因为人天生有对控制权的渴望。

哥伦比亚商学院首席教授希娜.艾杨格在他的新作《选择: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中,收入了近30年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人本能的控制欲和选择欲给予了阐述,并举证了很多实际案例。

《选择:为什么我选的不是我要的?》 [美]希娜.艾杨格  著

还有无数事例,都揭示了对控制权的渴求是这些事例出现的主动因素,即使控制可能带来伤害,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实施控制权让人感觉良好,更主要的是不能实施控制权会让人不自觉地感到难过和压抑。 

希娜.艾杨格通过对动物园动物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即使是动物,也有对控制权的渴望。人们为了把动物圈养起来,让他们过的舒服,试图将动物园打造成自然栖息地,换掉水泥地、取代铁围栏,用草地、岩石、树木、水池等,还有管理人员的细心照料,有生存做需要的一切,不需要自己寻找食物,不需要防备敌人,可每年都有动物试图逃跑,动物的寿命也远远低于野生同类。

因为这些动物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控制,违背了生存的本能。

当一个人或动物丧失控制权的时候,他在这个世界唯一感受到的只有失去控制权的痛苦。

上面的例子中,当我们在说“不要干什么”的时候,其实相当于剥夺了对方在这方面的控制权,会让人本能地感觉处于危机状态,当他尚能战斗的时候,会选择逆反,当他既不能战斗又不能逃离时,会长期处于压抑的紧张状态,直至精疲力竭。

失去控制权虽然有负面作用,如果我们能设计和采取一些策略,合理利用失去控制权的恐惧,反倒可以使其在不威胁我们权利的前提下为我们服务。

如果你想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好奇心,你可以使用限制性措施,让对方感觉有控制权被剥夺的危险,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

老王想引导儿子对莎士比亚产生兴趣,他对儿子说“这是大人看得书,小孩是不能看的”。他把莎士比亚的书藏在了书架上其他书的后面,就像藏《花花公子》那样,但他总是故意露出一点儿破绽。他的儿子很快就找到并偷偷阅读了他们。渐渐地,这个男孩就对经典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写作课老师为了让三年级孩子完成阅读《万物有灵且美》这本书,这是一本彻头彻尾成年人看的书,在发给这本书给孩子们的时候,特意跟孩子们说:“你们回去的一个星期,只能看这本书的前一百页。”结果不到三天,小孩已经看完了一百页,一周过去,这本书都看完了。

看了这个方法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并且好用,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但要注意,降低限制也是一种艺术,降低太少效果不明显,降低得太多,又会事与愿违。找到合适的点事相当困难的,没有一种是适合所有人的,人们只能自己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尺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 ‖《选择》巧妙利用逆反心理,让孩子爱上学习so easy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qd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