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风不老

某位做生意的朋友,上个星期连续醉了两场,清醒之后痛心疾首,信誓旦旦地宣布,从此滴酒不沾,还生活一份清醒。可一周刚过,这不,外地的客户到访,他作为公司的老板,又首当其冲地加入推杯换盏的饭局之中,结果又是“革命小酒天天醉”。
我调侃他,戒酒尚未成功,壮士仍需努力。他无奈地叹了口气,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从台湾来考察客家文化的两位朋友,在梅州待了半个月。为了尽地主之谊,东道主极尽热情,甚至有时候一天晚上,洋酒、白酒、啤酒、红酒轮番上阵,只为宾主尽兴而归。
她们惊呼,原来内地的酒桌氛围这么浓厚。滴酒不沾的我,看着这番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也只能尴尬地解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意场上的应酬,远道而来的接待,以上两种恐怕是最常见的了。而作为一个酒文化流传了几千年的国度,它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根深蒂固。借用李白《月下独酌·其二》中的诗句来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中国人对酒的喜爱可见一斑。
******
酒,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但却更像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可以冷若冰霜,也可以热情似火;它可以让人柔弱如绸缎,也可以让人锋利如钢刀;它可以让叫人超脱豁达、忘却烦恼,也可以叫人肆行无忌、原形毕露。
说起酒的历史,那更是源远流长。我国是酒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酿造酒的国家之一。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可以说,酒跟文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关于酒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传说之一,酒星造酒。《晋书·天文志》里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我们的祖先认为,天上有管酿酒的酒星,每年春夏之交是贮藏酒的最佳季节。古代诗文中也常提到“酒星”或“酒旗星”,比如那位以让梨而闻名于世的孔融,就写过“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还有被誉为“鬼才”的李贺,也写道“龙头泻酒邀酒星”。
传说之二,仪狄造酒。这也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说法。据《战略策·魏策》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酒赋》开头也写道:“帝女仪狄,旨酒是献”。据说当时的背景是,大老板舜叫他的手下垂去建造新都城,建成之后大老板非常高兴,想着该怎么奖励人家呢,于是就吩咐仪狄去酿酒。而仪狄经过多番尝试,终于酿造出美酒。后来夏禹继位,仪狄就带着美酒去进献。
传说之三,杜康造酒。关于杜康是酿酒第一人的说法,也流传甚广。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记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感叹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古代的酿酒行业中,杜康一直被尊奉为祖师爷。
传说之四,梨园造酒。除了以上三种比较为世人所知的说法,南宋时期,周密撰写的《癸辛杂识》就记载了一个梨园酿酒的故事。
关于酒的传说不胜枚举,此凡种种,无一不在说明,酒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从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以及《诗经》、《史记》等的记载中,也不难推断,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酿酒了。
******
虽然酒的起源传说甚多,莫衷一是,但爱之者却一往情深,历朝历代,概莫如是。大到改朝换代、征战凯旋,小到成家立业、婚丧嫁娶,都要摆酒设宴,简直无酒不成席、无酒不尽兴。
回顾那些年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不难发现古代文人关于“酒”的日常是这样的:
寂寞的时候要喝,“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天冷的时候要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高兴的时候要喝,“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得意的时候要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郊游的时候要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送别的时候要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思的时候要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惆怅的时候要喝,“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不少文人骚客更是对酒爱不释手,“酒仙”李白关于酒的诗就有170首,更不要说曹操煮酒论英雄、武松三碗不过岗、贵妃醉酒等典故了。一个“酒”字,演绎了多少成王败寇的荡气回肠,歌颂了多少英雄豪杰的风云际会,渲染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道尽了多少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
******
从夏朝开始人工酿酒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渗透,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扮演者起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酒文化也在官场、职场、亲友的人情往来中根深蒂固。
其实,酒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先说利的方面,酒可以使宾主尽欢增进感情,也可以烘托气氛是社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它的弊端也不少,甚至是毁灭性的。
君不见,夏禹喝了仪狄进献的美酒之后,就颁布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酒诰》。他是个明君,知道这东西一旦畅行于世,必然会让人荒废正事,毁人家国,戕人身心,贻害无穷。
奈何,酒早已深入生活,甚至渗透到一切社会活动中,人们又岂能轻易摆脱?于是乎,我们看到,荒淫的夏桀从各地搜刮美女,藏于后宫,整日饮酒作乐,最后因贪杯无能而丢了天下。据说酒池建造的很大,可以行船,酒醉而溺亡的事时有发生。这一点,《通鉴外纪》中“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就可以佐证。随后的殷商也难逃亡国的命运,那位臭名昭著的纣王,也是沉迷酒色的反面教材。
就连那位骁勇善战的张飞,不仅喝酒误事,还因酒丧命,成了千古笑柄。杀猪出身的他,不但好酒,而且嗜酒,一喝起来就刹不住车。当年刘备去南阳讨伐袁术,就把徐州交给张飞看管。不料,张飞不听劝告,跟着一众部下喝嗨了,把拒绝饮酒的曹豹抽了50大鞭。面对这么个喝酒上瘾,一言不合就开打的领导,曹豹当然不干了,于是给吕布通风报信,最后张飞痛失徐州。原以为他会引以为戒,结果变本加厉日日借酒浇愁,最后被张达和范强所杀。一个盖世英雄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在醉梦中,真是可悲又可笑。
到了现代社会,因为喝酒,耽误正事有之,家庭失和有之,寻恤滋事有之,醉驾惨案有之。一件件都骇人听闻,一桩桩都是深刻教训。
******
想起前段时间在网上很流行的一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如果是适可而止,喝酒当然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但问题是,回望时下的喝酒之风,每每在酒桌上都要图个酣畅淋漓,仿佛没有喝醉,就显得不尽兴,请客的人就没有面子一般。而且,不管是官场晋升,职场往来,还是求人办事,仿佛喝酒就成了永恒的主题。
谁都知道酒这东西,喝多了不仅伤身,更容易误事,还潜藏风险,但还是有千军万马前赴后继,为的是啥?恐怕跟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喝酒观念脱不了关系,更是当今社会浮躁风气下的一种缩影。
那么,这酒,到底该不该喝?或者说,应该怎么喝?
现实社会中,官场体制难以动摇,职场关系纷繁复杂,人情往来学问太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喝酒之风似乎一时之间改不了。那该怎么办?
就像《金刚经》里,须菩提向世尊提问“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回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本质问题就在于你自己的内心。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你内心没有其他想法,谁又能逼得了你喝?
所以啊,喝酒,既不全是好事,也不全是坏事,关键看喝酒之人的心态,搞清楚为啥喝,跟谁喝,怎么喝?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懂得克制,量力而行。切莫因一时贪杯,悔恨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