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幕后之王
最近热播的《幕后之王》可以说是集集精彩,职场上布小谷在淳于乔的带领下完成了《十二歌王》的改版策划,还为公司解决了《字字伤》的侵权风波,升职为高级制作人,事业上可以说是顺风顺水。
剧中,淳于乔被下属们称为“魔鬼鱼”“伏地魔”。“魔鬼作风,就是全身心投入去对待工作,对别人、对自己都会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淳于乔性格是属于外冷内热型,这类人好像天生一副扑克脸,一点都不会笑的样子,严肃的有点吓人了,虽然外表看起来很高冷的,但是内心却是一个非常很温柔的小男孩。

其实很多男孩子都会在小时候显现出这样外冷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外在更酷更帅。
孩子有这些表现和行为吗?
孩子见到同学朋友有聊不完的天,谈不完的话,当父母想和孩子谈谈心的时候,孩子或许会不理睬,或是“态度不端正”,或宁可花时间对着电脑也不愿意对着父母超过10分钟。
孩子长大后,越来越多的让父母看到的是倔强的背影。
那么孩子真的会将冷酷进行到底吗?
当孩子长大,就注定要离我们越来越远吗?
父母还能为孩子做哪些有帮助的?
这样的状态也会引发父母们的焦虑、紧张的情绪,长期的情绪压抑,就会让家庭趋向不和谐。
调查显示,多半的孩子其实内在会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我”,但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并未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是更倾向于内隐的情感需求,这种变化往往易被部分家长忽视。
纪伯伦的诗句有一段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经过你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尽管他们与你一起,但不属于你,给予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通过这段话,父母能对亲子关系进一步有个解读。
孩子并没有“变心”,他们内心的潜台词仍是希望与我们亲近。
调查
在针对北京、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一组家庭调查中,对2万名家长和初中生分别进行的数据中显示的其中两个结果是:
1、初中生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需求是怎么样的?
需求是随年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女生对父亲情感支持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
2、 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过半的初中生认为“父母不能理解我”。
所以孩子们随着年龄增长更倾向于内隐的情感需求。只是他们的外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
那接下来我们父母要通过哪些方面来了解到我们的孩子呢?
1、 孩子“外冷内热”现象的原因。
2、孩子表现“冷落”是正常,还是正在远离我们。
3、读懂孩子内心,让我们关系更贴近。
学习(子女与父母供需偏差)
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渴望得到家长的情绪情感支持。
在调查中:孩子希望家长买学习资料(3.96%)或报班、辅导功课(5.59%)。
实际上家长做法与孩子的期望是相反的,
家长中做得最多的是督促孩子学习(30.44%)和买学习资料或报辅导班(21.25%)。
个人选择与控制感
孩子随着是非判断能力增强,对生活习惯、上网娱乐等“原则性问题”有了客观认知,能逐渐认同父母的是非评判,意识到父母言之有理,在这方面产生亲子冲突的比例呈持续下降趋势。
在学习、交友、花钱、隐私、偶像崇拜,是更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
如,择友,超过10%的初中生明确表示不希望父母干涉自己和朋友的交往,
看重点偏差
孩子-与同伴兴趣爱好相近、观点一致、性格相投和外表。
家长-孩子朋友的学习成绩、人品、家庭条件和家境相似等个人条件。
情感需求上(孩子非常需要父母情感支持)
初中生最希望和爸爸一起做哪些事?
1、情感支持(和我分享心事和秘密、拿不定主意时帮我分析、受委屈和挫折时给我支持等)
2、娱乐消遣(一起运动、一起探险、玩游戏、和爸爸单独旅行等)
受委屈或挫折时给我支持”46.55%
拿不定主意时帮我分析40.98%
对家长的认可度
孩子的自主性增强是否危及父母的权威呢?
数据显示,
超过85%的子女认为家长“非常合格”或“比较合格”
83.5%的子女认为母亲在“家庭责任”上做得很好。
超过20%的学生最崇拜的人仍是父母,
31.09%的初中生认为父母亲是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
孩子内在是对父母认可的。哪怕外在表现得冷漠,表现得不在乎,但每个孩子心底都渴望父母的支持和关爱。面对孩子们的包容和渴望,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让彼此间沟通无障碍呢?
1、 孩子长大了
改变是必然,更是发展,是好事。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新的发展阶段。
一来,随着思维意识发展,孩子们愿意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并积累属于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依赖家长的“说教”和限制。
二来,人际关系层面从家庭到了社会,层次变得丰富,孩子们愿意和同学、朋友、老师、学校和社会有更多的交流。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却还眷恋并停留在对孩子小年龄段的认知,自认为孩子对自己有所忽视或不愿跟自己沟通。这恰恰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家长应该欣慰于孩子的长大。
2、父母要会放下
多学习、多交流、多沟通
学习青春期相关知识,从心理和情感上给孩子支持。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获得外界的关注和积极评价。
3、建立良性关系
疏导而非强制、稳定有原则而非变动无立场
如果家长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会将孩子推到一个更自我的状态中去,也会导致家长更焦虑。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面对压力,孩子就可能对父母有强烈的攻击性,做出过激行为,比如离家出走。
3、 陪伴与陪练
不一味给予,而是有的放矢。
家庭要给孩子提供充满情感的环境。父母和孩子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情感要占95%。在尊重的前提下实现对孩子的监护和管理,给孩子一种宽松和温暖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