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需要元气。
元气是一种天然的真挚。人生来携带一种天然,这种天然一开始是懵懂的,像是没睁开眼,等这种天然看清身边的环境,那一刻真挚便出现了。这种真实地在心中涌现的真挚是炽热的,或者说它经得起任何评价。元气是一种状态,是人将感悟的能力扩展到一定程度后能唤醒的东西。
说到最初、炽热、不加修饰,似乎就要联想到后来的打磨、磨损,虚假,迷茫等词汇就要跟着来了。我并不认为后天的修饰与元气是对立关系。人在开始接触生存环境后,不断调整,将元气的火焰放置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然而的确有很多人在后来的成长中,熄灭了元气。元气是逐渐向内心深处燃烧的,它所过之处的肌肉都得到了锤炼,变得更富有能量,但元气也由于深入而不易察觉。我们后来的学习与领悟实际不是一种磨损,而是适应与调整。人通过一系列方式感知世界,调整自身后,应该如何去寻找不断深入的元气呢?
度过适应与调整,人应该进入创造的阶段。创造与发明其实是一个回头看的过程。每个人最初的真挚是不同的,正是有这股自我力量的引领,人才走上不同的路。人会察觉到适应与调整的方式并不应该只限于自己所使用的一套方法,便希望改变这个情况。如此便需要去联系元气了。元气像一艘不停下潜的潜水艇,在水面上的舰艇需要与它取得联系。与它取得联系,并不能视海水于无物。很多人认为要寻找元气便要忘记后来的适应与调整,其实不然。人应该将后天的努力转化成寻找元气的经验和索引,将长时间的沉淀看作寻找的动力,去内心深处找寻元气。当元气被找到后,创造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为什么说艺术需要元气?艺术的本质就是一种人的创造。这种创造反过来说又是人的引航者。元气便是这种创造的内核动力。不能说艺术就全然是元气,因为任何伟大的艺术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能够经得起任何适应与调整的角度去审视,如果是最初未经世事的元气,定承受不住漫长的洗礼。可以说后天的积累也是元气的盔甲,让最初的炽热能够在合理的环境中存活。艺术的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是元气与理性的浑然一体。《诗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等,如此描写基于人最基础的美好向往,同时以一种简洁而充满力量的方式传达出来,如此的文字能让人感受到其内在跳动的心脏。
艺术的学习者是挖掘内心的矿工。接近本质并能用成熟的技巧进行发掘,才能成功获得宝石。这些名为艺术的宝石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都有元气之心脏。心脏存在在在经历了不断适应调整的肌体之中,如此一来才是称得上完整的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