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涨潮退滴定法
一次抽出大段时间,沉浸式学某一科目,不求记住所有知识点,但要尽可能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以及在自己脑中建立知识的框架。重复这一过程,每次多掌握一点点,积少成多。
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猛学,在刚开始被这些知识淹没,之后潮水逐渐后退(超有用)
给自己一小时、一天、一周的时间具体看知识点的多少,完全沉浸但不指望能记住所有的知识点,进入潮水后退阶段再一步一步学
2.费曼学习法
面对不同的患者,根据情况,恰如其分地描述问题,表达通俗易懂
没啥可多说的,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向别人清晰易懂地讲出来,从而检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没人听自己讲,就想象自己给病人/朋友/小熊讲。
3.极致主动回忆法
所谓“极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相关场景回忆学过的知识,而不只是在学习计划上表明的时间主动回忆。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联想到了但回忆不起来就去复习。3.极致主动回忆法(极致: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打断遗忘曲线,问题出于现实需要,留意那些会促使你调动主动回忆的事物,不要只依赖学习日程中的安排
4.情感触动(借助情绪触动的力量记忆和学习)
(1)在门诊时遇到自己不知道的难点或基本点感到羞耻而印象深刻(不建议使用)
(2)学习动力大多出自于情感触动,医生用临床事故警戒,拉回学生注意力(这种教学方式被反复使用);所学知识可以帮助许多人,改善大家生活。
人的大脑对情绪比较敏感,所以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与某种带有强烈情感触动的事物练习起来,从而让大脑兴奋起来。
这个方法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打击学习激情(eg.老师/上级的羞辱),所以请各位谨慎采纳
5.从环境中学习
这个比较针对于医学生: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虽然自己当前实践的是某一个具体的科目的知识,但在医院这样一个环境中,难免会泡在各种各样的医学知识里,所以也就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其他的知识。
eg:在医院中,环境成了巨大的信息输入源泉,在具体情境中不断进步
暑假时间花在要学习的科目上
对于非医学生,这样的环境可以通过实习/靠谱的影视节目/读论文或书/工作获得。
(ps.原来外国学生也有“渗透”的说法)
精简理解:
1.猛学阶段。一章一章巩固。
2.将知识点总结成自己的语言,不依赖所谓的专业术语。
3.不停复习,主动回忆。
4.意识到你的错误会造成生命的失去。每一个知识的掌握会带来好的结果。
5.抱着书睡觉。浸润在医学知识里。
受益匪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