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重读《围城》,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重读《围城》,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作者: 冰雪溪 | 来源:发表于2020-01-31 09:04 被阅读0次

1

初读《围城》,曾被大量精妙比喻震撼到。

比如,说寡妇的五官长得疏淡,像一把热手巾擦脸就能抹掉;说大龄剩女苏文纨,像一件新衣服被收藏了太长时间,再拿出来已经过时了;最经典的比喻,当然是说婚姻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钱钟书玩转了比喻,技巧娴熟得令人叹为观止,为我轰然打开了一扇门。当初读到老舍先生那句“我家的锅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时,就对我冲击很大,那时还不明白怎么回事,直到《围城》中无所不在的比喻彻底征服了我。

这也是我再读的原因,想学习一下这种技巧。文字是偷不来的,书中许多文法拗口,已经过时了,值得推敲的是作者准确自如的文思。

大概跟作者本身就是考字癖的专业有关,书中的每个字都恰到好处,无论语法还是表达,都非常清楚透彻,像精巧的古玩,随便拿出一个细节,都耐人鉴赏把玩。

2

奇怪的是,第二遍我本来是抱着膜拜的心情而来,却读出了一些不舒服的东西。

我挑选的章节是第一遍读得有点粗的一章,情节是方鸿渐与赵辛楣等四男一女一行,去三闾大学途中的一波三折。

写到很多次不堪入目的食宿,舟车劳顿,行路艰难,五个高级知识分子如何明争暗斗,各显神通。其中的勾心斗角看得着实累人。第一次阅读时还受主角光环影响,向方鸿渐和赵辛楣倾斜,再读竟发现书中没有一个正人君子。

四男一女全是小肚鸡肠,蝇营狗苟,鸡毛蒜皮。

又放眼望去全书,拿出任何一个章节,都逃不出机关算尽的聪明。开始我曾佩服钱的心细如发,有些细节我甚至怀疑过是杨绛的代笔,是女性特有的细腻和刁钻。现在看来过犹不及,若果真出自男人之笔,太多小人之心未免淹没了君子之腹。

3

我不太会读书,更不擅长批判式阅读,很容易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但读了两遍之后,发现这本书技巧有余,能量不足。

方鸿渐脚踩两只船,被识破后饱尝失恋痛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路上这群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谁都看不上谁,各怀小九九,彼此攻讦之下,把人物全写污了。

本来对情有独钟的赵辛楣颇有好感,但他对女人的长篇大论依然离不开狂妄自大的男权,让人反感。他一眼看破孙柔嘉的狡猾,却看不破苏文纨的虚伪,也是活该。

见色忘义的李先生,奴颜谄媚的顾先生,以及一路挖坑的孙柔嘉,都被作者写没了品格。

联系全书的情节和主旨,不难发现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他的文字却是有力的。像海面上一股激流拧成的漩涡,把每个人都卷进去,天旋地转,陷入一个无明的深渊。

三闾大学,一个偏僻的三流大学,校长偷情,教师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心怀抱负的人一进来都变成乌合之众。最后连赵辛楣竟也勾搭上了人妻,逃到天涯海角,仍没逃出苏文纨的影子。

方鸿渐则陷入了两层围城不能自拔:草就的婚姻,以及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工作。

书中有点为方鸿渐叫屈,似乎是孙柔嘉设好了陷阱,等待方鸿渐来跳,对女人的城府很不屑。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没什么值得同情的。

现实中如是,不幸的婚姻,两个人各自有份。

结尾那声迟钝的钟鸣叫人一声叹息,警钟长鸣,读者随方鸿渐一起跌入冰窖。

读完后,整个人都抑郁了。很难让人不去揣测,作者对婚姻是悲观的,失望的,尽管杨绛洗白多年,努力声称幸福也是徒劳。

只能说,她的心理素质真的很强大。

4

笼罩全书的基调是悲观阴暗的,是我二次阅读时最大的体会。

作者的文字越有力,悲观的基调就越深入人心,何况这本书是作者唯一的小说著作,如果有其他积极的著作,可能会冲淡这本书的阴影,可是钱就是这么个偏执的人。

文字的基调,代表了作者在人生阅历中形成的三观。

我曾读老舍的《离婚》读到透不过气来,老李最终收起对“诗意”的幻想,携妻儿逃到乡下去了,是“苟且”版的《围城》。

反复读老舍先生的著作,大部分基调也是压抑的,人物大都被现实折断了希望的翅膀。如祥子,如月牙儿里的我。当然,老舍先生的散文是美好俏皮的,多少冲淡了小说人物的悲哀。

喜剧和悲剧,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现实已经太沉重,读者更喜欢从文学作品中看到希望,看到出口。

因此,作为作者,虽然不需要违背个人意志强打鸡血,但下意识为文章寻找一点微光还是必要的。

这不仅是为了取悦读者,更重要的是能反哺自己消极的人生观,给自己一点正能量。


冰雪溪,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公号@冰雪溪。

相关文章

  • 重读《围城》,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1 初读《围城》,曾被大量精妙比喻震撼到。 比如,说寡妇的五官长得疏淡,像一把热手巾擦脸就能抹掉;说大龄剩女苏文纨...

  • 处处有《围城》

    第一次读《围城》,是高考后的那个夏天,虽慕名却也只当故事书读,并感觉这个故事真不好看。近日重读《围城》,才读懂很多...

  • 重读《围城》

    【读书读人生,我手写我心】 重读《围城》,感悟些许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

  • 重读围城

    重读《围城》 重新读完《围城》,比上次读的是已经过了3、4年。上次匆匆读完,并没有多的感想,而现在是感慨,...

  • 重读围城

    昨晚跟三金吵架,想着今天一定要狠狠算账,睡了一觉起来居然忘了是因为什么。我真是个执行力很差的女人啊。周六又翻出来钱...

  • 重读《围城》

    01. 钱钟书先生文采高,短篇多,但是长篇,《围城》则是一绝。 著名评论家夏至清先生评价钟书先生本人,为"才气高,...

  • 重读《围城》

    2016年简略地读了一遍《围城》,2018年开春又细细地重读了一遍《围城》。 第一次读这本书,就觉得男主方鸿渐很衰...

  • 重读《围城》

    初读《围城》只被其独特语言风格吸引——通篇刻薄又极为俏皮,处处讽刺却满含辛凉,对其中主角及故事情节只觉意趣新鲜生动...

  • 重读《围城》

    重拾一本老书,忽然就想起了昔日倚着一棵树,泡罢一壶茶,一读就是一个下午,阳光熏蒸起微汗的闲适日子。 那时年少,只看...

  • 重读《围城》

    从前读书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尤其小说类,大都是看个热闹,过后就忘了。 现在时间比较充裕,下决心要仔细读书,带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围城》,读出了另一种味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xg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