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裔山的第7篇文章,本文总共2876字,阅读需要10分钟
这个时代,仿佛被打上了烙印一般的焦虑。
小孩子,周末马不停蹄地参加着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哪里,迷茫成为了一种常态;职场人,穿梭在深夜9点的地铁车厢中,手机上还在播放着得到APP的某经济学课程的音频。
男人,看着所在城市越来越飙升的房价,一次又一次关闭了心爱的asics跑鞋的付款页面;女人,为了要在高手林立的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多少次深夜忍受着生理期的不适,一遍遍的修改着明天要用的ppt。
很多岗位,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让人不得不提前做好打算,谋求自己的退路;很多公司,几年前还是行业的个中翘楚,几年之后就不见踪影,尽管公司本身可能并没有犯下什么致命的错误;很多行业,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的缩减;
一种不安的焦虑感,似乎在蔓延。从《中兴员工坠楼罗生门:家属称死者“被离职”》到《张泉灵: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再到《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不知道你看出来了没有,似乎周边的环境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向你传递着这样的一种信息:世界都已经这样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焦虑?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焦虑?
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被”焦虑?
请注意我的措辞,不是我们为什么这么焦虑,而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被”焦虑?
几个字的细微差别,演变出了不同的思考路径:
前者,是个体主观能动性驱使,在经过了认真思考之后得到的感受,因个体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在这里我无法穷尽,无法一一去展开。后者,是受到某些共性的因素所影响所致,往往更加偏向于客观事实,故可以从中去寻求一些客观规律。
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被”焦虑呢?
经过我的观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一些端倪:
1.知识爆炸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在这几年,呈现几何式的爆炸趋势,加之竞争的日益激烈化,焦虑在所难免。
大学毕业之后,面临求职,结果你发现求职要求里面的技能,都是你在大学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出现的;
越来越多的学科呈现交叉互补的趋势,生物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打破了专家对于疾病的“垄断”;基础材料化学+汽车制造+互联网算法,特斯拉让很多传统的汽车制造业不得不重新去思考和定位汽车;
十年之前,你可能会畅想十年之后你做的是什么岗位;而现在,你甚至都无法想象,未来十年之后这个岗位会以怎样的形态存在。
一个又一个的风口,似乎别人都未雨绸缪,顺着风口扶摇直上;而你所学的,好像从来都没有和风口有一些些关系。
2.媒体营造的营销氛围
商业需要创造需求,而你的焦虑,正好是创造需求的最佳原材料。
媒体,是一个放大器,背后是基于利益的驱动。你的焦虑,实际上是受某些心理学、生物学的原理所操控的。现代商业的发达,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很多被创造出来的需求,其实并非必需。
情人节的电影,鲜花,难道比不过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光棍节的狂欢,难道真的是五折优惠?谁又规定光棍节一定要狂欢?淘宝出现之后,我们买了多少不需要的稀奇古怪?又有多少不需要的东西,需要通过咸鱼卖出?或者干脆束之高阁,弃之不顾?
为什么近年来流行断舍离这个主题?不正是因为人们缺乏断舍离,在商家、媒体的狂轰乱炸之下,购买了太多不必要的东西的结果吗?
3.独立思考能力的稀缺
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独立的思考。
我们再来看上面的三篇文章:
《中兴员工坠楼罗生门:家属称死者“被离职”》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
但是,我们能不能褪去道德的外衣,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 一双儿女和四个年迈的老人,42岁的程序员,出去将面临的是什么?
重新选择工作,其很大概率将面临的情况是:高不成,低不就的薪资。加之在深圳这样的城市,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办法做到云淡风轻。特别是对于中产阶级家庭来说:一个家庭的现金流管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的高收入和你的岗位形成了强绑定,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岗位上我才可以获得高收入,一旦离职/被离职,我的收入将呈现断崖式的递减,甚至入不敷出,那么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你真的觉得你被同龄人抛弃了吗?
文章开头说,一开始,他们和我们一样。
张旭豪,1985年出生,2009年与同学一起创办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9年之后,张旭豪将饿了么作价“95亿美元”卖给马云;
胡玮炜,1982年出生,2015年创办共享单车平台摩拜单车,3年之后,胡玮炜将摩拜单车作价“27亿美元”卖给王兴。
是的,这两个人是80后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功可能是我们这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最后得到结论:我们之间的差距不在能力,而在别人走得太快。
第一:一个人最愚蠢的事情,就是不断和别人去比较,用别人的地图去找寻自己的路。人与人的差异,不亚于两个物种间的差异。况且,还有环境和后天努力的差异。起跑线不同,有前有后,方式也不同,有人用走路,有人用飞机,这样的比较我看不出有什么意义。
第二:我不认为赚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么全世界的人,只有福布斯前五百的富豪才是成功者,剩下的都是失败者吗?
第三:如何定义抛弃这个概念?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让自己发挥最大的价值就好。没有谁在抛弃你,因为你自己从来也没有从属于谁。
《张泉灵: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其实,时代并没有扔掉谁,产业的变革,总是伴随着镇痛,甚至是死亡。就像一棵树木倒下,只不过是选择了一种方式,让他的营养,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去流转,这本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互联网对于各个行业的改造,是有目共睹的,它的确让很多传统行业慢慢走向消亡,但是消亡,也是一种新生。新生事物的野蛮生长,必定伴随着旧有事物的消亡,这一切,不过是历史浮沉中的一瞬。
时代,从来不会扔掉谁。因为作为个体,你不属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不属于你。你我,只是时间长河之中的一个过客。
个体应该如何自处?
1.思考思考再思考
前面我们提到了:
身处知识爆炸的节点,我们的时间有限,而要学习的东西一下子增多,肯定会引发个体的焦虑之感;
我们总是被媒体的营销,创造出很多不需要的焦虑感,而焦虑感是创造购买需求的最好原料。
这两点,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当你养成了自己独立、深入思考的习惯,你就会发现,这很多的焦虑之感,不过是经过了扭曲,放大之后的结果。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你为什么那么容易被操控?因为被动的接受是最容易的、最轻松的。而主动思考,不断质疑是困难的;因为延用固有的思维框架思考,是容易的,而批判性的接受是困难的。
2.用行动去排解焦虑
当你发现自己被焦虑了,你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过滤掉了其中非理性的那部分因素。
那么,下一步,就是应该行动起来,用不断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去应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
现在行动,你一定不舒服,但未来会越来越轻松;现在不行动,你一定会很舒服,但你未来将承受更多的焦虑和痛苦,甚至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如果我们可以提前未雨绸缪,并且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增加自己未来对抗不确定性的资本,我相信,未来的你,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焦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