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40万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已经深陷绝境,德军挟狂胜之勇,只消再动动指头就能扫除法国北部所有抵抗。可为何最终让30万俎上鱼肉竟在10天里就逃出生天呢?燃烧的港湾系列最终回,为你讲述。
5.“停止前进”——希特勒的厚礼
5月24日希特勒来到A集团军群司令部,与隆德施泰特会谈。12点41分,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根据命令,从阿拉斯西北前进的部队,不得越出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并且西侧的进攻部队也要全部停止前进。接到命令的前线指挥官们尤其是古德里安等人怒不可遏,但也毫无办法,只得命令部队停止前进。这道命令三天后才得以解除,不过正是这宝贵的三天时间,让联军获得喘息之机。
对于下这道命令的原因,战史学界至今依然众说纷纭,我选择几条自己比较认同的罗列如下:
1、担忧侧翼。一战后,对于侧翼安全的不安,成了德国人心中难以破除的心魔。尤其是阿拉斯战役之后,希特勒对德军侧翼可能遭到攻击的担忧达到顶点。在将联军紧紧包围后,他更想巩固自己的防线,防止像马恩河会战那样功亏一篑。
2、平衡手段。在包围圈形成后,空军司令戈林一再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单独摧毁敦刻尔克的联军,陆军只需坐享其成即可。一直以来,德国国防军军中将领们更多地认同自己是为国家效力而非纳粹党或者希特勒本人,他们对于希特勒喜爱干涉作战指挥颇有微词。眼前,征服法国这样的不世之奇功,希特勒自然不愿意陆军中的那些家伙独享。戈林作为纳粹党的二号人物、空军司令,分他点功劳既属应该,也可以平衡陆军。
3、战略重心转移。当时看来包围圈中的联军已是插翅难飞,德军的战略重心已转向对法国南方的进攻准备。再加上联军打开了加来至敦刻尔克间的海水闸,敦刻尔克以南变得泥泞难行。利用几天休整下装甲部队,待空军的轰炸彻底瓦解联军的抵抗意志后再发动总攻,似乎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在二战爆发前后的一系列行动中,希特勒手段老辣、杀伐果断,博取了巨额收益。但当这个癫狂的赌徒站在敦刻尔克这张赌桌前,突然好似鸿门宴之项羽附体,几番权衡之下,向德军地面部队的发出“停止前进”的死命令。无论这道命令的本意是想放一马还是想收回拳头再打人,但从客观上它成为联军成功撤退的先决条件之一。
图1:赫尔曼·戈林,德国空军司令,一度成为纳粹党二号人物6.逃出生天——“发电机”启动
对于从敦刻尔克撤退,早在5月19日戈特将军提出海上撤退要求时就开始策划,皇家海军中将拉姆齐受命指挥这次行动。他的指挥部位于英国多佛尔城堡中,这次行动的代号“发电机”(Dynamo)——灵感正是来源于城堡中的发电机室。
图2:伯特伦·拉姆齐将军,在敦刻尔克撤退中居功至伟然而计划制定并非易事,尤其是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刚开始英军打算从海峡沿岸的布洛涅、加来、敦刻尔克等地同时撤离,但布洛涅、加来情况恶化,最终撤离点只剩下敦克尔克。这个阶段法国人对英国人的计划其实并不知情,或者说知道英国人想跑,但认为只是天方夜谭。不过就连英国人自己也很悲观,初期测算大概也只能撤出4、5万作战部队。
图3:丘吉尔和拉姆齐在多佛尔的指挥部里讨论撤退方案5月26日,晚上6点57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实施“发电机”行动。此时前线已经危如累卵,因为同样在这天,希特勒解除“停止前进”命令,德军重新开启攻势。从敦刻尔克撤退有XYZ三条航线:Z航线39海里最短,但是要途经被德军控制的加来海域;X航线适中,但必须穿越浅滩沙洲地带,大型船只有搁浅的危险;Y航线最远达到87海里,暴露在德国轰炸机攻击下的时间相应最长。第一天的英国人从港口撤退3000多人,这个数字让人沮丧。
图4:可供撤退的XYZ航线,Z航线虽然近,但是在德军的炮火覆盖范围内。所以撤退主要靠X、Y航线进行 图5:登船的英军在观察远处正在被轰炸的港口5月27日,英国第一海务大臣的参谋坦南特海军上校被派往敦刻尔克,负责现场的指挥工作。这一任命后来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坦南特过人的组织能力在后面的撤退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带领8名军官、180名士兵到达现场全权负责监督指挥。他用香烟盒的锡纸剪出“S.N.O”三个字母(海军高级军官的缩写)贴在钢盔上,示意绝对权威来进行指挥。也就在这一天,法国中终于搞清楚英国佬真的开始在撤退了。不过他们依然不认为可以全身而退,决心为法兰西的荣誉战斗到最后一刻。夜晚坏消息传来,比利时人投降,这意味着北面比军承担的防御任务必须压到英法部队身上。27号结束时,英军撤走7669人。
图6:威廉·坦南特,拥有卓越的组织才能,使得敦刻尔克撤退现场没有出现混乱 图7:港口的储油设施被炸毁,但是浓烟也导致德军飞机难以观察5月28日,坦南特发现前两天的撤退人数不够理想的原因主要是港口被轰炸所破坏,很多人只能通过海滩撤退。而直接从海滩撤退效率极其低下,因为船只害怕搁浅只能停在远处海面,士兵们必须渡过齐腰甚至齐肩深的海水才能低到船边。通过观察后,坦南特蹦出个天才的想法——能不能利用港口出口的防波堤进行登船呢?虽然有点勉强,但答案是可以的。东堤投入使用后,人员装船效率大大提升,28日破天荒地撤走接近2万人!
图8:英军通过海滩艰难撤退 图9:敦刻尔克港出港区域的航拍照片,可以看到两条防波堤。右侧是西堤,在轰炸中受损,所以坦南特决定利用东堤进行登船。这一决定可以说是撤退行动的转折点。5月29日,这些天天气其实并不好,阴云密布,再加上德军炸毁了港口许多储油设施,燃起的浓烟遮天蔽日,这些都对德军的空袭形成阻碍。然而可悲的是,在之前仓皇撤退中,英军的高射炮基本都丢弃或者毁坏,在港口除海军的舰载高射炮外无法对德机有效反击。祸不单行的是,德国海军的潜艇和鱼雷艇也加入到绞杀英国船队的作战。29号一天之内,有3艘英国驱逐舰被击沉,这让海军部大为震惊。不过这天的成绩也很辉煌,共撤走47310人。
图10:缺乏防空火力的英军只能利用轻武器勉强抵抗 图11:德军的轰炸机在海滩和航线上如同在进行单方面的屠杀5月30日,这一天在敦刻尔克又诞生出一个天才的想法。英军的工兵先是将卡车投入海中,然后在卡车顶部铺设木板,由此形成一条简易栈桥。这种方法虽然不能停靠大型船只,但是非常适合士兵搭乘小艇再摆渡至大型船上。这样从海滩撤退的人再也不用在齐肩深的海水中站数个小时排队了。30日破纪录地从敦刻尔克撤走53823人,其中由于卡车栈桥的加入,从海滩撤走的人数首次超过从港口撤离的。
图12:著名的卡车栈桥,大大加快人员从海滩撤退的速度 图13:30日,英国海军“狂风”号驱逐舰被击沉,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船员和士兵在跳海求生5月31日,撤退行动迎来艰难的一天。德军可能觉察到英军的撤退行动规模超出预期,于是陆军和空军都加强对敦刻尔克的进攻。这一天,大量法军也加入到撤退的行列。为弥补英军之前在法国战场的一系列退却行为,丘吉尔飞到法国,向魏刚保证英军一定会同法军“肩并肩,手挽手”撤出敦刻尔克。不过好消息是大批英国平民驾船,组成小船队到达敦刻尔克。他们承担起从沙滩向海上的大型船只进行摆渡的任务。这些英勇的人当中很多甚至连泰晤士河口都没驶出过,但是他们依然来到法国,来到敦刻尔克。31日共撤出68014人,其中法军15000人。
图14:一艘拖船正拖曳着一队小艇驶向泰晤士河口 图15:平民船队的船只五花八门,渔船、帆船、游艇一应俱全6月1日,天空开始放晴,德军发动了撤退行动以来最猛烈的空袭,160架次大型轰炸和325架次斯图卡轰炸机将海滩炸了个底朝天。进逼到敦刻尔克城外的炮兵也开始轰击港内的船队。在这天,共有31艘船只被击沉,另有11艘被重创。这是损失惨重的一天,拉姆齐将军被迫下令停止在白天进行撤退。全天撤走64429人,其中法军占半数。但这天指挥部下达了一个残忍但无奈的决定:由于担架会过度占据船上空间,1200名重伤员以及132名抽签决定的医护人员被留在港口不得撤退,等待他们的将是被俘的命运。
图16:被击沉落水的船员们在艰难求生,由于德军狡猾地攻击停下求助落水人员的船只,指挥部下令严禁满载乘员的船只加入救援,只能让空船施救6月2日,经过一周紧张的撤退,大约有25万人逃离敦刻尔克。此时包围圈中的英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这意味着“发电机”行动已经步入尾声。由于白天的活动暂停,白天港口显得有些冷清。外围阵地的法军这几天打得非常顽强,甚至还发动了几次反攻。事实证明,法军还是有极强的战斗力,只是无能的领导层把他们葬送在德军的战车下。2日全天撤出了26256人。
图17:在沙滩上等待撤离的士兵。虽然德军狂轰滥炸,但意外的是松软的沙滩削弱爆炸的威力,这大大减轻地面人员的伤亡 图18:从东堤撤离的士兵。防波堤原本并非人员乘降的场所,所以必须用梯子才能登船6月3日,至此英国远征军的撤离已基本完成,但是出于政治道义,丘吉尔命令海军继续加紧帮助法军撤退。此时港外隆隆的炮声宣告着德军即将攻入,留给法军的时间不多了。由于求生的本能驱使,大量法军涌向港口,撤退现场一度陷入混乱。截至4日凌晨,有26746名法军被撤出。
图20:一艘满载士兵的驱逐舰抵达英国多佛尔港,可以看到由于严重超员,舰身都已经倾斜6月4日,凌晨时分德军已经攻占敦刻尔克近郊,守军司令部开始焚烧密码本并陆续上船撤走。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从敦刻尔克城中废墟中躲藏的一些散兵游勇蜂拥冲向海滩,而一些从外围战斗中撤下来的英勇后卫部队却被挤得无法登船。这的确是战争中让人扼腕的一幕。一本书中记载了当时的场景:“当吕卡将军准备离去时,一千名法国士兵在4英尺深的水里立正。很明显,它们将被丢下来——不再有逃离的机会——然而没有一个人离队。。。吕卡和他的参谋人员走到码头边上,转过身来,咔嚓一声立正,向士兵们敬最后的军礼。”这天共撤走26175人。
上午9点30分,德军先头部队攻入港口。下午2点43分,英国海军部正式宣布“发电机”行动结束。
图21:劫后余生的士兵们脸上终于浮现出久违的笑容7.尾声
在敦刻尔克撤退的十天里,总计撤回338226名联军官兵,其中法军约122000人。这比原先预估的人数多出六七倍,堪称奇迹。然而,损失也是惨重的,参与撤退的848艘大小船只中,240艘被击沉,45受重创。更为要命的是,英国远征军所有重装备都丢在了法国,包括600辆坦克,2400门火炮,60000辆汽车,20000辆摩托车以及50万吨补给和弹药。这让接下来预备抵抗德军登陆入侵的前景变得有些渺茫。
当然,20余万最精锐的远征军成功撤回还是极大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4日,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报告撤退情况后,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敦刻尔克撤退的性质始终是战败下的无奈之举。如若不是战争前一系列昏招迭出,焉有敦刻尔克之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有个名句“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二战前英法政府在政治上推行绥靖政策,用慕尼黑协定牺牲掉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战役中又见死不救,放任希特勒坐大。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它其实是个体系完备的工业强国,从抗日战场上闻名遐迩的“捷克式轻机枪”到百年品牌的“斯柯达”汽车都曾是它的代表作。而且二战前它有22个常备师,这已经是整个英国远征军的规模了。就这样,希特勒兵不血刃侵占捷克,不仅为自己战争机器上增添了急需的生产力,还削弱了反德势力的生力军。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战争。在如此糟糕的政治环境下,有此大败,可以说并不冤枉。
图:脑补下对白: 甲:有没有觉得这枪很眼熟? 乙:有啊,抗日神剧都不都有这家伙吗? 甲:算你说着了,这就是捷克机枪 乙:可是,我有一事不明啊 甲:讲 乙:这枪1926年才出来,咱大清不早就亡了吗? 甲:。。。。。。以史为鉴,一直是个典型的大陆国家的中国,对于水上/海上作战或多或少缺乏重视。即使是在现代,“下关争渡”、金门战役,都是历历在目的反面教材。敦刻尔克撤退是个研究海上作战组织不可多得的教材。
必须指出的是,在敦刻尔克发挥巨大作用的民间船队的背后,是作为老牌海洋帝国的英国的悠久航海文化。大量的民船资源,航海经验丰富的海员,在战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一个例子是美国,持枪文化、飞行文化、驾驶文化都非常浓厚,这些在和平时期都是休闲娱乐,但到战时都可以迅速转化为战争潜力。
抗美援朝时期,由于美军占有制空权,志愿军的后勤运输受到极大损失。卡车勉强可以靠苏联援助,但是驾驶员国内非常短缺,后来只得从南洋征集一批会驾驶的华侨支援前线。如今会开车的人应该不缺,那其他方面是否充分呢?
8.拾遗
-
敦刻尔克撤退4年后,也就是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登陆诺曼底的“霸王行动”。而其中担任海军司令的也正是拉姆齐将军,那时的他该有多么的扬眉吐气啊。不过遗憾的是,1945年1月,拉姆齐将军不幸因空难殉职。
-
撤退行动中同样功勋彪炳的坦南特,1941年12月担任海军“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舰长,协助坐镇“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的英国东方舰队司令汤姆·S·V·菲利浦上将,组成“Z舰队”南下新加坡以防御日本人的入侵。10日,日军从西贡起飞的陆军航空兵轰炸机在马来海域将“反击号”、“威尔士亲王号”炸沉,菲利浦上将随舰阵亡,坦南特侥幸生还。日后他也参与了“霸王行动”的制定。
-
撤退后尚有4万法军和千余名英军留在包围圈中,弹尽粮绝之后最终投降。撤到英国的10余万法军,经过短暂的休整后,除2000名无法战斗外,全都被运回法国南部继续战斗。不过当德军向法国南部发起总攻后,迎接他们的依然是毁灭的命运。
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结束,但是它的历史价值依然值得我们挖掘。
8.参考资料
书籍:
《奇迹般的撤退——敦刻尔克战役》
《梦断马奇诺》
《图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地图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不列颠的悲歌——英国军队败战录》
《世界著名海战故事》
《Atlas.Of.World.War.II》
视频:
NHK 《第二次世界大戦開戦70周年特集》
NHK 《映像の世紀》
网站:
World War II Database
WIK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