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杨氏状元居访记

杨氏状元居访记

作者: 大脑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6-27 11:11 被阅读0次

    莱州市平里店镇贾邓杨家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老房,上挂“武魁”、“进士第”两块牌匾,被当地人称为“状元居”。这座旧居现在的户主名为杨兴恩,是牌匾主人杨景昌的孙辈,杨兴恩的妻子张秀芹,是我的姑婆,若要论起辈分来,那我要称这位“状元”一声外高祖父。

        杨兴恩,也就是我的姑公,是一位中医,最拿手的是皮肤科一类的疑难杂症。听母亲说,我生下来时皮肤溃烂,亏着姑公给了一个用陈年麦秸水洗澡的偏方才得以治愈。这段恩情,母亲每每拜访姑公家总要提及。

        母亲对姑公一直是极为仰慕的,但我的父亲早先却并不十分信服,直到有次他眉头长了个疖子,日渐严重,一直拖到医院说要动手术,父亲才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情去找姑公求救。谁知在医生口中已是严重晚期的病症,姑公却只道了句“好治的”,配了服药便打发了父亲。父亲拿着姑公的药膏将信将疑地擦了几天,疖子便消退了,父亲这才对姑公的医术大为佩服。父亲说姑公治病跟别的中医还不一样,其他中医治病都是用药把疖子发出来,在这期间也要遭不少罪,而姑公的方子则是将病毒分解后通过身体的分泌系统自然排出体外,整个治病的过程可以说是毫发无伤。

        姑公的医术远近闻名,他的酒量也是扬名在外,也许是有什么解酒的妙方,也许本就是血脉里继承的豪爽。

        听母亲说姑婆的父亲是不能喝酒的,跟姑公相处了半辈子一直以为姑公也不会喝酒,谁曾想一个街坊提起姑公的酒量深不见底,才晓得原来自己的这位女婿如此低调,为此感慨万千。

        姑公的几个孩子也都是酒量极好的人,从来没喝醉过,也从不劝酒,倒是有点世外高人的风雅。

        姑公在我很小的时候便仙逝了,虽然姑婆的子女都很孝顺,但是母亲还是不放心姑婆一个人生活,逢年过节便去的更勤了。姑婆也很是疼爱这个小侄女,每每跟人提起总是骄傲地说:“我娘家还有亲戚哩!” 我也有幸,沾母亲的光得以时常去姑婆家听听那些久远的传说,偶尔也有眼福观赏外高祖父传下来的古董。

        姑婆很是细心地照看着姑公留给她的东西,时常还会依着姑公留下来的药方熬制一些膏药,送给前来求药的患者。我也曾帮同学跟姑婆寻过药膏,姑婆连夜帮我熬制好,并没有收钱,其他求药的也只是象征性收一下。姑婆说自己不缺钱,就算是真的缺钱,这药膏也不值那么多。

        姑公家在村子的东北角,听说古时候状元中第回乡有“文状元居村头,武状元压村尾”的说法,所以姑公家要在村子最后的位置。至于外高祖的两块牌匾,就大大方方地挂在门口,大门挂的是“进士第”牌匾,穿过门楼,步行十几米,便是里屋门楼,挂着“武魁”牌匾。

        姑婆说,牌匾不怕偷,因为偷牌匾那可是要遭大灾的。有一年有个小偷来盗匾,被当场擒住,姑公一家没怎么为难偷盗的人,只想着怎样的言行换得怎样的命数,便随他去了。

        母亲跟姑婆等一众亲戚一直搞错了两块牌匾的主次,就连我小时候也总觉得“武魁”牌匾比较贵重,其实不然。“武魁”牌匾是杨景昌在清同治六年(1864年)秋参加武举乡试时取得的,在这次考试中,杨景昌名列“同治甲子科第四十九名举人”。而“进士第”匾额则是翌年在殿试后取得,杨景昌在新选武举进京会考之后的殿试中,仲三甲第二名赐“乙丑科同进士出身”“钦点御前蓝翎带刀侍卫”( 蓝翎带刀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八旗各一员,下有侍卫班领,其中,蓝翎侍卫由汉人担任,为正六品官职)。1869年,杨景昌出任浙江衢州镇右营守备,虽然是去了外地任职,但是牌匾却留在了正式宗祠这里,世代相传。

        根据史料记载,杨景昌领兵驻扎闽、浙、赣,扼守国家的南大门,显现出了儒将“上马督三军,坐帐草檄文”的英雄本色,到任不久,祸乱平息,黎民得安“实赖守备之力也”。史说杨景昌不仅是武进士,还是一位儒将。关于这点,我听母亲说过,当时这位外高祖同时报考了文试和武试,而且对文试抱有很大信心,却不曾想阴差阳错成了武魁。不过足以见得,那个年代的有志之士多半都是文武双全的,相比今日,育人成才这个课题还需我们深思。

        关于外高祖父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居多,我不愿将他们都写出来,是怕被误解为对唯物主义思想的冲击。但是在我内心,对那些传说是虔诚而肯定的,因为这样,也是对姑公一家世代相传的为人品格的尊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氏状元居访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as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