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 农历初八 即丁酉鸡年 壬寅月 壬戌日 妈妈说这天是集好运的一天,而我选择去的理由是自儿时去过如今已没了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4346376/cb3385a83328f7b7.jpg)
和老弟导航去了桥头村,也就是双林寺所在处,其位置与平遥古城有点距离。如果放在俩三年前,时间紧张的游客大概会选择放弃,如今,庆幸道路的修建,从火车站出发,车程20分钟左右就欧克,路线简单到爆。
初七那天人很多,大概都想彩个好兆头,寺外有小商贩在销售所用的沉香,五块的,十块的喊个不停。
因为是平遥人,在平遥有这样一个规定,当地人可持当地身份证在春节至元宵节免费参观景点。不过安检人员也是练出了火眼金睛,我们和一群游客一同通过入口,结果游客们被成功阻挡,唉,也是难为这些景点的工作人员了。
双林寺是与平遥的古城墙、镇国寺等景点一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寺,始建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它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现存庙宇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双林寺中藏有两千多尊宋、元、明、清等各朝代的彩绘泥塑,它们继承了我国唐代以来彩塑的优良传统,具有高度写实的风格,个个都是稀世珍宝。
双林寺门口有块纪念碑,对于这块纪念碑是我珍贵的记忆,很小的时候随着家里人来过,唯一证明的就是那张发黄的老照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4346376/9bd6c6f6bd5e3923.jpg)
双林寺庙群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也是游玩的主要部分,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东部为禅院、经房等。
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
![](https://img.haomeiwen.com/i4346376/8f5a663ceaca3208.jpg)
那天其实挺遗憾的。进入了2017年,凑巧的不是那么幸运,去的当天也是因为手机维修不成功有点小伤心,所有的不顺大都依托给即将要膜拜的各位大神,封建迷信的观念也就浓烈了些。进入寺内,因为是对双林寺完全不熟悉的俩小白,一脸懵逼,别人怎么做,我们怎么学,看着别家是拿着一把香点着,好嘛,买的并不多的香被俩小白一人一半在半迷糊状态许了愿烧了香,希望大神保佑全家健康,好运连连。结果的结果就是之后俩人空手一路带着诚心参观。
走到中院的时候,人群基本散开,分自身情况去拜不同的大神。我和老弟真的是后悔了,来之前没做一点了解,只是在里面四处看看介绍,觉得是很符合的会进去学着别人磕几个头许个愿,求得神灵的保佑,然后往功德箱里塞点什么。
景区里禁止拍照的地方很多,一方面是为文物考虑,另一方面,站在百姓角度,也是怕冲撞了神灵吧,当然,这是老弟的猜想。他这么一闲说,倒是害得我自己好像有种仪式感一般,害怕冲撞了什么,每当抬头看大神的时候都不敢细看,其中除了老弟所说的冲撞之说外,就是那些雕塑太逼真了,对上他们的眼睛时会有种被吸住的赶脚。不得不感叹古时劳动人民的超高匠艺。
许是俩小白的缘故吧,在不算大的寺庙里,我们的游览速度算是蛮快的。在打算返程的时候还遇到了俩小学同学,真的是很不错。
回到家里和妈妈说起在送子娘娘前和弟弟调侃。妈妈顺势给我讲了个趣事,说是如果有人家向娘娘求得一子,那么这家人会在赶集或赶会时去还愿,往往愿还没还完就有人过来“抢得”一块供糕沾沾好彩头咯,希望自己家也如愿。听妈妈的故事,恍然觉得古代人的生活真好,感觉做什么事都有缘由,不像我这漫长又短暂的寒假,常常会给自己安排个娱乐消遣的手机电影,可看完又有一种浪费时间的恍惚。
大量油钱的花费与短暂的双林之游,让我觉得性价比不是那么高。随即也让我忽然顿悟这些年的景点我都只是逛了逛。
当选择去某个景点时,不妨先搜索关于这个景点的简介,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
遇到比较经典的景点就找下导游吧。了解恰好你所不知道的其中缘由。
试着多拍俩张照片,即使你不喜欢,指不定回忆里需要它呢!
不要抱着我来过就好 我看过了等这样的心态去一个地方,与其来过,还不如不来。
大概简单做到这些,金钱似乎才有安慰,出游才有价值。
今天搜索了双林寺才写下了这篇文章,同时也有了再去一次的冲动,不为别的,只想去认真的参观学习景点提供给我们的那些曾经和历史。以下是搜狗浏览器提供的相关知识:
游览双林寺,处处都会令你叹为观止。天王殿中高达三米的“四大金刚”像,高大威猛;释迦殿内,四壁上采取连环壁塑的形式,表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千佛殿内的观音像,面相恬静妩媚,姿态舒畅自然。观音旁的韦陀像,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的身躯表现了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菩萨殿中的主像——千手千眼观音,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十分纤巧而富弹性。
除此之外,千佛、菩萨二殿外檐墙上,还残留少量明代壁画;释迦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东西相对,钟楼上现有明代嘉靖年间大铜钟一口。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文字里对韦陀像的描述,好想身临现场,对比文字,细细体会那种惊叹!
千佛殿的韦驮像
千佛殿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这尊塑像可谓之精品,备受海内外识者交口称誉,说他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等等。概括之约有三点:双重性格的深入刻画;夸张变形身躯表现力度;面部表情高度传神。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韦驮像的艺术特色,使这个人物具有性格特征而活了起来。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应强调指出,即韦驮静态典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不动之动,这也是韦驮像之所以取得生动气韵,达到传神效果,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由于是寺庙中的圆雕,观赏的最佳视点被巧妙地安排于一进殿门的位置,这既是由于当时宗教活动的形式所限,以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从此视点看韦驮像的构图,其身体重心基于左足,下肢朝前站立,从腰部开始,由头部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曲,这种扭曲程度,已极大地超出了人体生理所允许的限度,很像—节麻花,但人们从整体气势观看,这种违反人体解剖结构的姿态,不仅没有一点不舒服的感觉,相反却从这种艺术夸张变形之中,感到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韦驮全身的S形曲线所表现出来的,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构成了韦驮身体动态的主轴线,加之韦驮身上的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韦驮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向外部伸出,让人感觉肌肉紧张,充满力量。左臂抬起,同右臂形成对比(手部已残,原来似握金刚杵)。韦驮整个身躯外轮廓构成一个略带倾斜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由左手、右手肘部和足部三个突出点形成。由于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在下部并呈倾斜状态,给人心理上造成了一种微妙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感,因而也增加了这尊塑像的活力和行动感觉。
此外,我们通过对韦驮像的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一种时间的节奏性和动作的连续性。韦驮腿部动作为正面站立,身体重心立于左腿,右腿放松微向外伸出,这种姿态是符合为佛站岗护法的特定身份的,但这样处理,—般极易被塑造得呆若木鸡。双林寺韦驮高明之处,就在于匠师不落俗套,打破了一般程式的限制,使韦驮上身向右扭曲,左臂抬起,似乎发现了捣乱不法的妖魔,正欲振臂大呼而击之,用上身的动作打破了下肢的静立呆板,形成了连续性的第二动作。而最为精彩的是韦驮眼神与头部方向的反向关系。按照人的自然生理动作,头部向侧面扭转时,眼珠总是转向同一方向,即头部向左侧扭转,眼睛必向左侧看,头向右侧扭转,眼珠也必然向右侧转动。这不但在方向上保持一致,而且在时间上也处于同一节奏。而韦驮眼珠位置的处理恰恰又打破了这种常规,其头部、身躯皆向右扭动,而眼睛却偏偏望着相反的左方。这样,在时间上就又增加了一个节奏。如果我们试着模仿一下韦驮像的动作和眼神,就能体会到这确实是神来之笔。我们纵观韦驮整个身姿,从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在时间上形成了三个动作节奏,极大地增加了动作的连续性——韦驮塑像的“不动之动”产生了。这一艺术真谛,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早有深切体会:“所谓运动,是从这一个姿态到另一个姿态的转变,……因为在移动视线的时候,发现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后连续的时间内的姿态,所以我们的眼睛好像看见它的运动”。这是对韦驮塑像动感的绝好说明。
这些作品的创造者,我国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世代相传技艺,勤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具有十分深厚的艺术功底,双林寺彩塑就是他们各骋奇思、殚精竭虑,倾注心血和汗水,创造出的不朽艺术杰作,有许多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称为艺术神品当之无愧,,双林寺文物精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蕴含有极为丰富、可供借鉴的营养,认真批判地继承这笔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其艺术成就,对今天的新美术创作或许能有某些启示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