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能安放的地方才是家。
我以为我又多了一个家,从小长大的家,婚后老公的家。
忽然发现,其实我已没有家。
心能安放的地方才是家从出生到十八岁前,未曾离过家。也不知道为何,已经长到十余岁的年纪了,仍然不肯在任何亲戚家过夜,哪怕是离我家几百米的距离,打死我都不妥协。亲戚百般劝说、利诱,比我小五岁的妹妹都欣然接受,可我就是不从,每每都要亲戚们在临睡前把我送回家。无一例外,我从没有在任何人家留过宿。我也纳闷当时小小年纪的我为何如此固执的非要回家睡觉,也许只有回到家,心里才踏实。不禁感慨,小小的我原来如此敏感。
高中毕业,第一次离家,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没有父母的护送,跟着两个同村的邻居哥哥,踏上了离家之路,从此离家越来越远。
那会要提前一天先从家坐长途汽车,大概6、7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一个有火车站的城市。在火车站附近的小旅馆住一晚,第二天中午的火车。到达西安,40多个小时。硬座,学生票半价,我记得还不到100块钱,因为是站最多速度最慢的绿皮火车,性价比相当高。一路上有着第一次离家的忐忑,有着对沿途风景的好奇,有着对陌生城市的憧憬,几十个小时没怎么睡觉却不觉得累。
就这样,寒来暑往,这趟四位数的绿皮火车坐了七年,见证了它的提速、变更以及彻底取消。同样,它也承载着我每次回家的欣喜和离家的忧伤。在宿舍,我睡觉极轻,一点点动静就能把我吵醒,也许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一回家,爸妈知道放假就是为了补觉,早上从来不叫起床,一觉能睡一圈,昏天暗地,哪怕外面有人吵架,都吵不醒我。真的只有回到最安全的家里,才能睡得这样踏实。
结婚后,家里长辈说了一句话:你以后回来也算客人了。我笑着说:怎么能算客人呢,还是自家人。心里却无比伤感。虽说现实没那么残酷,但按照传统的思想,当真是嫁出的闺女泼出的水,嫁在近处还算好,一不小心又是个远嫁,甭管是不是泼出去的水早已鞭长莫及。
心能安放的地方才是家2006年起离家,至今也十年了。无论是上学、上班,婚前、婚后,每次离家的最后一晚,甚至几晚我总会一个人躺在被窝里偷偷流泪,因为自知下次归来遥遥无期。离家的最后一顿早饭,永远食不知味,如鲠在喉。怕不小心哭了,惹爸妈担心,只好忍着,大口喝下水压抑住打转的眼泪和酸楚的内心。坐车离开时,明明看到红了眼眶,同样压抑的父母,却要故作轻松的说句:爸妈我走了。就这样离开了,踏上几千公里的路途。
在家时,妈妈把外面吃不到的东西做个遍,恨不得让我长个十斤八斤;离家时,爸爸让我带各种吃的,恨不得让我够吃到下次回来。
这个一年回一到两次的家,每次除了随身携带的衣物,再难留存着属于我的东西,要么是被我带走了,要么就是太过古老被丢弃了。旅客一般来了走。
每次从家带走的任何东西都不舍丢弃,哪怕是一条旧毛巾,都有家的记忆,这样的心情不知道你会不会懂。
结婚后,我以为自己又多了一个家。
半道闯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却从此要把这当作自己的家;突然有了一群原本陌生却要必须热情的亲友;身边只有一个人可以依靠,如救命稻草般。
否则独自一人怎去融入这原本不属于我的世界,又何必勉为其难。
浮萍般飘荡,纵然有栖身的水域,却依附于深扎泥土里的根系。如果是我的家,心该安放何处?如果不是我的家,又何必停留?
从小长大的地方才是家,因为熟悉的村庄道路一草一木;
有爸妈在的地方才是家,因为只有他们会永远无私的爱你;
心踏实安放的地方才是家,因为心暖了才会一路相伴前行。
愿每位游子此刻都在回家的路上,阖家团圆,共赏此秋的一轮明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