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对我说心理医生诊断她有重度抑郁,在之前租房时候半夜忍不住一直拿头撞墙,房东都很惊恐,对她说:“我不担心墙,但我担心你。”那个月她一直在吃米氮平(治疗抑郁的药物)也一直在谋划自杀。我当时听她讲这段,心里感觉很悲伤,一个人是如何一边想着治愈自己远离自杀,又同时计划自杀的。
关于她的药,我想起我看过的一次TED演讲,演讲人是《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微信读书可以免费读)作者海伦费雪,她提出抑郁症药物变得唾手可得,但忽视了药物的副作用。现在流行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是血清素补充疗法,美国每年开出超过一亿张以上的抗抑郁症处方签。对于短期使用,药物可以协助那些想要自杀或者杀人的人走向平静,但大多数人长期服用这些药物。
实际上,这些药物是用来提升血清素,作为结果,多巴胺就被抑制住了。这些药物不仅只是抑制了多巴胺,也消灭了性驱动力、性高潮,以及随之而来的使人有依附感的化学物质。当你破坏其中一种运作的机制,其他的也被连带破坏了。这世界若是没有了爱,将是一片死寂之地。
之前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PSYC 110),讲师是Paul Bloom教授。她讲:认知行为治疗是建立在阿朗贝克的抑郁负面认知理论基础上的……患有抑郁症的人对自己、未来和世界,都有着负面的看法,他称其为“负面认知组合”。这些负面认知来源于负面的认知缺失和偏见。所以抑郁症患者经常表现出思维歪曲,“全或无思维”就是思考事物要么是好要么是坏,他们没法看到中间的灰色地带。
其中有“情绪推理”,比如我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那我就一定是个失败者,或者我觉得自己很蠢,那我一定很蠢。还有“个体化”,就是自我指责。经常看到抑郁症患者有这种歪曲的思维,对情况有歪曲的解释,一种普遍的对自己和世界无望的想法。他们还会把负面的事情归因于内部原因。他们总是责怪自己。他们认为不好的东西会一直存在,而且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他们看到很多不好的事情,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这助长了他们的抑郁。他们普遍假设生活是糟糕的。有证据现实这些认知理论、这些负面的认知形态预示着他们的抑郁症。
附:倾听小方法(来自我之前受的培训)
倾听目的可以分为以下5种:获得细节、理解大局、批判内容、读懂暗示、共情。作为倾听者,需要确认自己的位置。比如在对话开头询问对方的意思,如果讲话者只是需要倾诉,则听;需要分析,则照做。倾听时不要评判或者分心,用“告知对方自己在听”的词汇,比如“I see, uh-huh.” “tell me more about that.” “I can see why you feel so upset about this.” “Is that the first time this happened?” “I would be frustrated too.” “What happened next?”
要尊重发言者的感觉,不要用贬低他们的语言诸如“That’s not that bad”,“ Don’t get so upset over this” “It’s going to be fine.”
不合适的回复: making it about yourself(自传式回应); criticizing(在他们说完后立即下评论批评); providing unsolicited advice(不经询问就提供建议);focusing on facts(聚焦故事细节而忽略大局或者对话者的感受,即使注意到了琐碎细节也不会成为好倾听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