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最初创作《面纱》是得益于但丁《神曲》里的诗句:“喂,你返回人世,解除了长途跋涉的疲劳,”第三个精灵紧接着第二个之后说道,“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
毛姆在1919年跋涉游历中国后,把小说的场景安置在了饥荒战乱、霍乱横飞的中国。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灵魂救赎的故事,以女主人公凯蒂背叛丈夫作为开篇,勾起读者无限遐想。
如果不了解毛姆的写作风格,或是被网络玛丽苏小说荼毒的读者,读过开头几章会误以为这是一部三角言情小说,尤其是读到瓦尔特得知妻子不忠时说的一段话:“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我知道智慧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无比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傻瓜。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就和我结婚。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我不是那样。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自己惹人爱慕。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还有,当凯蒂质问瓦尔特明知她和情夫躲在屋里,为什么不进来拳脚相向时,瓦尔特用鄙夷、冰冷的语气说道:“或许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
这完全是言情小说里“作”出天界的女主角和智商情商外加高冷范儿男主角马丽苏式的对话。
然而,了解毛姆写作风格的人都知道,毛姆的作品向来以独到的洞察力,反讽揭露人性腐化堕落下的不堪,从而折射智慧人生所应追求精神世界的无尚与光辉。
凯蒂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的律师之家,因生的美丽被母亲即已厚望。母亲希望凯蒂可以凭借美丽的外表嫁入豪门。于是,不遗余力以华服、珠宝为凯蒂支撑门面,奈何随着年华流逝未能遂愿。
凯蒂为躲避母亲日渐冷漠的态度和相貌平平的妹妹多丽丝既将嫁入豪门的现实,情急之下,答应了细菌学家瓦尔特的求婚,定居香港。
在香港的浮华世界里,凯蒂结识了助理布政司查尔斯.唐生,一个高大英俊、口蜜腹剑的中年男人,查尔斯.唐生满足了凯蒂对于男人的所有虚荣心,这使她一头栽进了查尔斯.唐生编织的虚幻情网。直到瓦尔特发现了凯蒂红杏出墙,并设计让凯蒂识破查尔斯.唐生的虚伪面目。
瓦尔特把凯蒂带离了香港,来到了霍乱肆虐的中国南方湄潭府。开启了凯蒂灵魂救赎的旅程。
湄潭府与香港安逸奢华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里每天有无数人死于瘟疫,大美河山之上随处可见尸殍遍野,穷困潦倒的人们苦于餐饭,死亡如影随形。
为了拯救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瓦尔特每天早出晚归进行病菌实验。凯蒂在传教士韦丁顿的引荐下认识了修道院的院长和圣约瑟姐妹们,还有她们收养的一群中国孤儿。她在这些生活清苦的嬷嬷口中了解到了丈夫瓦尔特是怎样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她在这些精神富足的嬷嬷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虚荣与造作。她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到修道院帮忙做义工,以求得内心的宁静。
偶尔间凯蒂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如实告诉了瓦尔特,她不确定孩子的父亲是谁。
瓦尔特提议送凯蒂回香港安胎,她拒绝了。不久,瓦尔特在试验中感染了霍乱,凯蒂真诚的向既将死去的丈夫忏悔曾经的罪行。
瓦尔特死前说:“死的却是狗。”出自歌德.史密斯的《挽歌》,讲的是一个人救了一条狗,狗后来发疯咬了人,人们以为人会死去;然尔,死的却是狗。
寓意十分明显,瓦尔特起初带凯蒂到湄潭府是为了惩罚她的不忠,后来为了让凯蒂回到香港,他不惜拿自己做实验,成功死于霍乱。
凯蒂重新回到了香港,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她成了英雄瓦尔特的遗孀。此时的凯蒂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长,已具有洞察人性的能力。
当查尔斯.唐生再次诱惑她干了不耻之事时,她意识到自己身体里藏着一个令人唾弃的野兽,她升华后的洁净灵魂鄙视自己下贱的驱体,她要成为一个征服自己的强人,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精神独立的人。
凯蒂舍弃了香港的一切,回到了英国,一生追求虚荣的母亲已经过逝,她对于自己过去所做的蠢事求得了父亲的原谅。
她说,希望自己怀的是个女孩,她要把她带到这个世界,爱她、养大她,让她成为一个自由、自立的人,而不是为了让她将来和哪个男人睡觉,从此把这辈子依附于他。
母亲给了凯蒂生命,却亲手摧毁了她的灵魂。瓦尔特用自己的生命和爱,将凯蒂从虚荣的二流货色中拯救出来。
凯蒂长途跋涉、饱经磨难,终于揭去了虚假的面纱,走向了通往安宁的路。
小说全篇故事紧凑,脉络清晰,语言朴实凝练,寓意深厚,读后使人回萦难忘。对于人生,对于人性的探讨,《面纱》决对是一部通往精神圣途的杰作!
2018年2月19日于家中落笔完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