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除了抽毛尖,大人小孩更爱的还是吃馍馍。
“馍馍”并非北方人说的大馍(馒头),而是由糯米面包的一种像包子的食物。
包馍馍,首先要准备蒿子水。三月三这天的一大清早,母亲就会出门去采摘一种叫香蒿的蒿子。母亲很快就能采到小半篮带着新鲜露珠的蒿子,拿回来放在井水里过一下,再打上半锅水开始烧,烧开后把香蒿放进去煮两分钟,把火停了,把香蒿捞出来扔掉。剩下的就是一锅碧绿清香的香蒿水。在等水凉的功夫,母亲先去舀几碗糯米面放在盆子里。
接下来准备馍馍馅儿。弄好蒿子水后母亲会去屋檐下把去年腌的腊肉拿一块下来,选肥瘦均匀的部分切一块下来,再细切成丁。父亲则提前去竹园里挖一小筐鲜嫩可口的冬笋。挖冬笋可是个技术活。也许当你走进竹园的时候,你一株冬笋也看不见,而有经验的挖笋人则可以挖出几大筐来。父亲一般挖的都是这种还没出土的冬笋,俗称笋鞭,这种笋鞭要比冒出头的冬笋更嫩,更鲜甜,毫无竹笋特有的涩味。母亲将父亲挖回的笋鞭去皮、去老根、保留嫩笋衣,井水洗净,同样切成小丁。腊肉炒出来油比较多,用吸油能力超强的竹笋中和一下就不会腻。然后再加一些虾仁、火腿、鸡蛋、香干(我们老家叫四方子,挺形象)、白菜等时鲜菜蔬,皆切成丁。选哪些,凭个人喜好。然后将这些肉、菜混炒在一起,按熟的快慢下锅。炒好菜放一边凉着。
先前的蒿子水也该凉了。用这锅碧绿的蒿子水揉面是三月三馍馍的最大特色。面揉到软硬适中,表面光滑,清碧可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包馍馍了。包馍馍特别简单。挖一团糯米面,揉成规则的椭圆,然后将面团压扁,形成一张面皮,再放上馅料,封口,搓成规则的圆形,一个馍馍就包好了。包完之后,上蒸笼蒸。放进蒸笼前要在蒸笼里每个馍馍下垫一块粽叶,防止粘锅。一般四十分钟左右就蒸好了。拿起一个,碧绿圆润,轻轻撕开一个口子,一股热气带来一阵浓郁的香味,咬一口,有蒿子的清香、腊肉的醇厚、冬笋的鲜甜……不一而足。
清碧可爱,柔软适口,馅儿料诱人的馍馍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在那样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而能有肉吃,实是人生一大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