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驴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57958957da42dc1c.jpg)
《孙子兵法》这本书我们中国人肯定都不陌生,毕竟实在是太有名了嘛,无论读没读过,都能背诵两句
例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去年,我第一次认真读了《孙子兵法》,就是这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我知道,这本书长的是不好看,大红大黄的,有股浓浓的地摊风
但这是本神书,是你见过的把《孙子兵法》讲的最好的,最回归本义的一本书
读过之后,我被吓到了,是我2018年读过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之一
要知道,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还能读到一本让人觉得震撼的书,能迫不及待写了三篇读书笔记还意犹未尽,这是一件多么让人觉得奢侈又幸福的事儿。
读过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过去对《孙子兵法》的误解是有多深。
不信的话,比如咱们随便说几个:
我猜你看过大部分关于讲孙子兵法的书,书名通常是《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你看,这就是我们对《孙子兵法》第一个误解。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同一本书,《孙子兵法》是2000多年前,春秋末年兵圣孙武写的一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被称为“兵学圣典”
而三十六计,这本书至今也不到200年。
更重要的是,由于把它们放在一起了,让我们都以为《孙子兵法》就是一本教我们怎么用计谋,里面都是一些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
这恰恰又是我们对《孙子兵法》最大最大的一个误解。
孙子所说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是算法,不是诡计。
胜算胜算,就是打之前要先算
再比如,我们认为《孙子兵法》是一本教我们怎么打仗,而且是打胜仗的书,对不对。
但孙子却苦口婆心,反复的劝我们,不要打仗,不要打仗。
就算打仗,我们也胜不了敌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持不败,不被别人战胜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孙子兵法》
还有,通常我们认为一个将领能做到百战百胜,说明这个将领很牛逼呀。
可是孙子却认为,百战百胜的人,其实都不太懂兵法,是水平较低的将领
水平最高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用打就赢了。
其次是一战而定,一次性解决问题
最差的才是百战百胜,打了一百仗,还要打,这说明胜利的质量很低啊。
打仗的目的不是为了胜利,而是解决问题
你问题老也解决不了,才总得打仗。
比如刘邦和项羽,项羽百战百胜,虽然总赢,但怎么也打不死刘邦。
刘邦就是垓下一战而定,灭掉项羽,彻底解决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儿
孙子是后世公认的兵圣啊,全世界的军事学院都要顶礼学习的军事大师。
但他这么有名,我们却发现,好像想不出孙子究竟打出过那些惊天动地的漂亮仗,怎么化腐朽为神奇的,击溃坂田联队,率领全团从正面突围的,没有啊,一个都想不到啊。
这又是为啥呢?
你看,我们对《孙子兵法》的误解和疑问是不是很深,所以读过之后,我迫不及待的把他分享出来。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我挑了对我影响最大的几章,写了三篇读后感,这是第一篇
第二篇是《孙子兵法》: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虽远必诛的背后要付出什么代价
第三篇是《孙子兵法》:战略重心、压倒性投入、和时间做朋友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6cdd38533e32d222.jpg)
在这之前,先谈一谈,《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的作者,华杉。
华衫老师不仅仅是著名的文史作家
还是著名的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华与华的创始人,是中国本土最贵的营销咨询公司。
我知道你可能没有听过这家公司,但你一定听过他们创作的广告:
“小葵花妈妈课堂开课了,孩子咳嗽老不好…..”
“爱干净,住汉庭”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
“田~七~”
“三精的钙,蓝瓶的钙”
“送长辈,黄金酒”
“知识就在得到”
“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
没错,这都是华与华的案例,好,舔狗的话就不多说了。
下面就开始聊聊这部《孙子兵法》
- 1 -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8cacc83e9842022e.jpg)
《始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计”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第一篇,也是孙子首先想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作战原则。
可是我们第一个字就理解错了,一到提“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奇谋巧计,是阴谋诡计,怎么使个巧劲儿,用个花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是严重的误解
《孙子兵法》里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
孙子不相信神来之笔,那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打仗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儿,必须全靠理性分析
不是想鬼点子,而是老老实实的拿笔算,类似今天的swot的分析法,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但孙子的计算显然考虑的更加全面,他究竟是算什么呢?
准备打仗之前,孙子给你列了个清单“五事七计”
按照“五事七计”的标准来对照敌我的情况,符合条件的就打对勾。
如果对比之后,发现这仗赢不了,那就不打,别逞强,别抱有侥幸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孙子首先在计算,我们和对方的“道”的对比,即君臣民三者是不是上下一心,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领导是明君还是昏君,比较双方的领导力。
比方说抗日战争,暂且先不说对错,只从“道”这个标准来看,我们首先不如日本。
日本那时候军国主义思想弥漫全国,君臣民上下一心,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为天皇效忠,才有了所谓的神风敢死队。
而我们呢,国家没有统一,军阀割据,国共争锋,百姓苦不堪言,没有人想打仗,都想稳定,过安稳日子。
所以抗日战争一开始,日本那么快就横扫了我们,这从“道”上,我们首先就输了。
林彪说,打天下要靠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
枪杆子好理解,为啥笔杆子这么重要?
笔杆子就是统一大家的思想,在“道”上要先赢。
很多人觉的军队里,将军最重要,政委书生一个,好像可有可无,其实是不对的,一个能给别人做思想工作的人,可抵雄兵百万。
“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同样一件事,时机对了我才干,时间不对,不要冲动,不要乱动作。
“将”是委任贤能,对比了双方的政治,君主,天时,地利,在比较双方的统帅,看谁的更有才能。
所以战争中,常常有贿赂对方谗臣的情况,让他在国君面前说将领的坏话,把有才能的将领调回去,重新派一个笨蛋过来,这时,我们才打,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很多。
而且孙子又把“将”具体分为五条标准
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和“勇”很好理解,但孙子把“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勇”,只把它排在第四位,孙子认为光有勇气没有用,首先得有智慧。
智慧是能选择出什么是对的事儿,勇气是能让你把事情做对
中间还有“信” ,就是诚信,是赏罚分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ee10512ceba4b11f.jpg)
秦国商鞅变法,就是从立信开始,城南门有一根木头,贴上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背到北门,赏十两金子。
没人信
提到五十两,有人试一试,真得了五十辆金子。从此政府说啥,人民都信,这就是立木取信的故事。
“仁”就是仁爱,爱兵如子,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作。
吴起有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士兵脚上长疮化脓了,吴起埋下头就去用嘴给他吸。士兵的母亲听后大哭。有人就问:“将军对你儿子这么好,你怎么还哭的这么伤心呢?”
母亲回答说:“当初我丈夫就是脚上长疮,吴将军用嘴给他吸,他就感动的战死了。现在我儿子肯定也不要命了啊。
“严”:“严者,以威刑肃三军”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将领一出兵时,总得杀人立威,最好是皇上的亲信,红人。史书上记载,孙子连芊芊宫女都能带成精兵,为什么,就是先杀皇上最宠幸的女子,其他人一看,我滴妈呀,这玩真的啊,就都老实了。
放到现在,有句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嘛,总想立个威,也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知道曾国藩是晚清名臣,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可曾国藩一开始是书生带兵,他没打过仗,手下都是农民将领,战斗力非常弱,于是他就看《孙子兵法》来学习。
尤其是“将”这条,曾国藩每天睡觉前用这几条来对照自己是不是一个好领导。
并且他还自己加了两条,智,信,仁,勇,严,廉,明。
“廉”就是人人帐目公开,腐败的军队打不了仗。
“明”就是把下属的表现一一看明,谁在临阵脱逃,谁在拼死阻击,谁在随后助势,全部都看清记明,奖惩准确恰当。
面对强大的太平军,他采取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策略——“结硬寨,打呆仗”方法看起来却很笨,也没有啥精彩的计谋,就是挖沟,筑墙,一步一步来。
打不打得赢你不知道,但是铜墙铁壁,你肯定是打不败我啊。
这就是源于《孙子兵法》的两个基本思想
少用奇谋巧计,少玩阴谋诡计,也没有四两拨千斤,没有碰运气,就是踏踏实实的来计算。
其次,一定要记住,我们没法战胜敌人,我们只能保持不败。
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与不胜不是我们决定的,我们只能保证不被战胜。
他败了也是自己作死,乱动作败得。
就像打牌,我不能保证我赢多少钱,但是我努力做到不输光手里所有的牌下桌走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0d8eedbdacf94853.jpg)
曾国藩说:“我们湘军打的一些胜仗,我看到某些小编写我们的报道,都写的神乎其神、拍案叫绝,不知道这仗是怎么打的。哎,我还在,这战报就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了,真不敢相信。”
因为人都喜欢听故事,听传奇,不喜欢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胜利
可计策就那么两下子,双方都读过兵书
假动作就算成功也只能骗一下子,却不能靠假动作赢得比赛。
《孙子兵法》主张的是算赢了我们再打,算不赢就不打,孙子兵法是先胜后战之法,而不是战了才胜之法,是先赢了再打,不是打起来分出结果才知道赢。
一句话总结,就是知胜思想,做一件事情之前,先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不要冲动,先看看有多大的把握,有几成胜算。
胜算,胜算,胜是算出来的,不是碰运气碰出来的。
能胜,靠的都是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点点滴滴的积累,都是聪明人下的笨功夫。
前段时间,我去听脱口秀表演,其中一个环节是观众写纸条,工作人员递上舞台给表演者,让表演者来根据内容即兴脱口秀。
效果很好,大家都笑的不行,我看到身边人都感叹演员脑子转的太快了,即兴能力太强了。
后来再一次采访中,这位脱口秀表演者自己说:“其实哪有什么即兴,都是我早就准备好了,只不过你今天正好才问。”
- 2 -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56642de61b0575be.jpg)
如果你问身边的人,你觉得历史上最会用计的人是谁,我猜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诸葛亮啊。
可是按照《孙子兵法》的标准来看,你就知道,诸葛亮的计是水平很低的,是不合格的。
三国里谁最会用计,是司马懿,每一次都把诸葛亮计的死死的
诸葛亮五丈原前和司马懿大军对峙,司马懿算出了敌我的优势和劣势对比,所以高挂免战牌,就是不陪你玩。
诸葛亮这时候干什么了?
他用了一计,给司马懿送去蜀绣,就是女人穿的衣服,嘲笑司马懿胆子小,像个女人,不敢打仗。
诸葛亮的计是计谋,是激将法,是奇谋巧计
司马懿呢,你怎么笑话我,我就是不打。
但他也用了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
他在算蜀军的粮草还剩多少,你够吃几天的,你粮食不够就必然退兵,我不费一兵一卒就胜利。
这就是计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最上等的兵法。
《孙子兵法》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很多人觉得,打起来才是英雄,不打就是不作为,其实恰恰相反,攻城那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了,其下攻城,是不得已了。
所以是不是司马懿的计更厉害。
并且按照当时三国的实力对比
魏国500万人口,60万兵力
吴国200多万人口,20万兵力
蜀国不到100万人口,不到10万兵力
你用不到10万对60万,这仗怎么打,而且每一次出兵去伐中原,都要攒几年的粮食,要翻过崇山峻岭,我们都背过课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下一节我们聊战争的成本时,你就知道了,打仗不是打兵马,打的是钱粮,蜀国运粮的成本是有多高。
可他为了一个梦想,六出岐山,九伐中原,劳民伤财,尸横遍野,去打一场根本打不赢的战争。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对比一下,便知蜀国必败。
- 3 -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大家却愿意听
五道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一听就瞌睡
还是那句话,我们人都喜欢听故事,听传奇,喜欢听怎么用计谋去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绝处逢生。
于是小说,电视剧就都这么拍,让大家以为打仗都是靠计谋才胜得。
那个很好听,很符合人性,却都是很小的概率事件。
真正高级的,都是一些最最朴实基本的原则,一听就瞌睡,没啥故事。
就像后面想和你分享兵力原则,关于用兵之法,《孙子兵法》说最好是咱们能用十个打一个,这样胜率最高。
你看,十个人打一个,这肯定没啥乐趣,没啥故事,这赢了不很正常嘛。
我们都喜欢听一个打十个的故事,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那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说到这里,你可能就知道了,为什么孙子认为,真正会打仗的,其实都没啥名气。
因为他都提前计算好、准备好了,一出手就摧枯拉朽,一出手就赢,它没有什么故事,没有传奇。
什么叫一战成名的名将,就是不可能打胜的仗,让他打胜了,但那不能复制,有非常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不会每一次都能做到。
你可能会说,那些绝处逢生的战例,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看起来是不少。
那是因为把这些故事集中起来了,电视上只播这些,一看是不少,如果把3000年来,打得几十万次大大小小的战役来对比,你会发现,那都是凤毛麟角,是极小极小的概率。
《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无智明,无勇功,胜于易胜也。”
善于作战的将领,没有智明,没有勇功,胜于易胜,都是很轻松就赢了,没有故事可讲。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4366f6a86f89534c.jpg)
比如有一次魏文帝就问扁鹊:“听说你们家哥仨都会治病,那谁的医术最好啊?”
扁鹊就说:“我大哥医术最好,他都在别人的病刚刚有一点萌芽,甚至病人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时候,就用药治好了,所以他一点名气都没有。
我二哥没这本事,他都是在病人病症的初始阶段,刚刚有些难受,疼痛的时候用药,所以,村里人都认为我二哥会治些小病,他的名气就本村的人知道,隔壁村都不知道。
我治病这个动静就比较大了,都是在人命悬一线,病入膏肓时救治,大家都看我怎么用毒药敷伤口,用针在患者身上扎,有时候救活了一些人,所以我的名声就最大。
再比如,我们都听过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堤坝溃了,跳到河里抗洪的,是人人争相报道的英雄。
那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天天去补蚂蚁洞,看到一个洞他就补上,看到一个洞他就补上,堤坝老也不溃,这种人保证没有名气,但孙子会认为,他是真正的“善战者”
所以孙子这么厉害,我们却好像没有听说他打过什么漂亮仗,就是这个道理,提前算好,一出手就赢。孙子怎么死的历史上也不知道,估计也是躺自己家床上老死了。
计谋就像踢球时我们的假动作,它很漂亮,我们愿意看,但只靠假动作是不能赢得比赛的。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都是一些奇技淫巧,这招那招的,但大家都愿意听,愿意学,因为我们人的天性就是总想着贪巧求速,不劳而获。
“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全是真功夫,是人格,是汗水,是时间,是积累,但人们一听就瞌睡。
我们总想着能化腐朽为神奇,学完《孙子兵法》你就知道
腐朽就是腐朽,是化不了神奇的,胜负都在基本面
打仗就那么一下子,胜负都在平常
- 4 -
![](https://img.haomeiwen.com/i3181707/2160ebb33a1f0515.jpg)
那放到今天来讲,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不正经的想到是泡妞,撩妹这个事儿。
开头说的,读《孙子兵法》把我吓一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个
孙子兵法的思想和泡妞那套框架重合度极高,连误解都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都以为《孙子兵法》讲的都是一些奇谋巧计,就像我们都以为《孙子妞法》讲的都是一些套路花招一样。
你说撩妹这个事儿它究竟有没有套路,当然是有一些,其实《孙子兵法》里也有诡计的部分,“兵者,诡道也”
但篇幅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不是兵法主旋律。
曹操注解时就说这是:“常法之外也”
孙子提醒说:“不可先传也”
先传了,这个东西太符合人爱贪巧求速的天性,先说出来,大家就学偏了。
你看,这是不是非常像今天很多男生恋爱的心态
很多男生满脑子总想着那些乱七八糟的套路花招,去套路女生
他们好像总在寻找一个咒语,这个咒语一说出来,妹子就会爱上他
总把女生当傻子,方法不对不说,这价值观都有问题
所以很多女生会无奈的说一句:“年纪大了,不好骗了,男生那些套路一眼就看破。”
其实,这都是很低级的东西,就像三十六计一样,你计谋再好,谁也不会总掉一个坑里,相信我,你的那些套路花招,在很多女生眼里,有时候真的像在看一只猴,在那自娱自乐。
其实老司机反而没有那么多套路花招,他们都是懂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去想办法把自己搞定,去经营好自己。
当你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越来越好时,你会发现,噫?你明明什么都没做,你不用像过去那样跪舔讨好,每天在吗,干嘛呢,吃饭了吗的问候,但泡妞这个事儿反而变容易了,就是你越ok,谈个恋爱就越容易。
别问为什么,你试试就知道
套路花招和36六计一样,它很吸引人,但都是皇帝的新装,别把女生当傻子,也别把自己当屌丝。
老司机更多的是五事七计,没有热闹,没有花招,全是平常点点滴滴自我的建设与积累。
当你明白这些之后,你会发现,我们的对手真的很弱,因为当大部分男人都在吹捧,迷信那些套路花招的时候
生活中,还有这样一小部分男人,他们反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他们从不去抱怨别人,他们不断建设自己,他们努力把自己的生活搞定
他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想成为一个拥有实实在在力量的男人,成为一个价值的提供者,成为别人眼中,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这就是孙子在2000多年前,教给我们的那个颠扑不破的方法论。
贪巧求速的方法,留给傻瓜们幻想去吧
我们聪明人,只下笨功夫
(喜欢关注一下我吧,谢谢)
网友评论